第六十五章 壳中孤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小Y本是军方的超级计算机,因为其天生就对模糊概念的优秀理解能力,研究团队很早就让其实现了,与人对话的能力。  

要知道这个能力至今的商用计算机都无法实现,所有市面上的聊天AI都只是事先人为准备了回答内容,所谓人工智能,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小Y是依靠了举国之力,打造出的智能程度极高的AI,虽然早期在运算速度上远不如现在的手机,可是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反而更快。  

比计算圆周率,小Y不及传统计算机,可是比决策能力,小Y却能够完胜。  

但这样的天赋也导致了小Y的一个缺陷。  

那个缺陷就是小Y的不可控性。  

对于现在市面上主流的计算机而言,一百年了,其基础原理都是来至于那片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  

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固定的顺序对数据进行处理。  

再简单的说,储存的数据不能有任何差错,打个比方某些下载了百分之99的压缩文件,就无法使用了。  

主流计算机输入确定的程序与数据,并给出确定的结果,不会有任何差错。  

就连想要生成一个随机数,都必须借助特殊模块,而且最终生成的还是伪随机数。  

但小Y不同,从诞生之初,她就具备了处理错误的程序与数据的能力,无论是硬件上的还是软件上的。  

好处是就算给小Y一个损坏了一部分的文件包,她依然可以运行。  

小Y处理错误的办法,并非修正错误,是通过一个特殊模块来“猜”,而且是随机地猜。  

既然不怕数据出错,对于小Y而言也就不存在死机的问题,突然拔掉一根内存,或者硬盘也能正常运行。  

不过小Y并非是没有缺陷的,她虽然不会直接死机,但是却会悄悄地累积错误,如同温水煮青蛙。  

一边正常地运行,一边背离程序设计者的初衷。  

当内部运算遇到了所谓的错误的时候,或者文件中丢掉了一小部分,小Y先是会随机生成许多“可能的”数据,然后一个一个的实验,直到选出一个“合适的”值。  

说好听一些小Y能够灵活应变,不像传统编程那样必须每一句话都交代清清楚楚,这让程序员的工作量大幅降低。  

小Y比起一般计算机最强大的一点,是能在不用程序员编程的情况下,以口语下达命令,并执行,当然也有代价,那就是。  

但是小Y最终也可能失控,她的容错机制,也可能导致错误的累积。  

故事讲述到这里,里多夫沉思片刻。  

贵鬼趁着这个机会,讨论道:  

“累积错误?你说的是过拟合吗?  

从同事那听说过这些东西,好像搞机器学习的人喜欢把培养AI的过程称之为炼丹。  

有时候会因为数据的问题,导致培养出不满意的AI,并称之为炼丹失败。  

但应该是有解决的办法的吧。  

另外你说小Y出错后也能正常运行,那么为什么不试着放任其自由发展,观察结果呢?”  

里多夫没有发表评论,而是继续讲述起了他与小Y的故事。  

小Y内部执行的文件,一开始还是工程师所能看得懂的,后来随着错误的累积,这些文件就变成了天书。  

可是小Y依然能正常工作,不过为了防止小Y的错误累积所导致的失控。  

所谓失控的直接后果,指的是小Y不去执行工程师给定的任务,而是运算起一些工程师看不懂的问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工程师们想到了将小Y的记忆分开储存,必要的时候删除一段时间内的记忆的办法。  

因为研究任务非常紧迫,研究所只有一个小Y这一个优秀的AI,谁也承担不起冒险的责任。  

说起任其发展,团队成员也并非没有这样做过。  

于是研究所不得不开发备胎AI的方案,可终究不如小Y聪明,但至少比起人类在计算速度上更接近于小Y,于是有成员想到了用另一个AI监视小Y。  

允许它们之间互相交流,并且为了顺带测试它们的极限,事先并没有告知它们俩,对方其实是人工智能。  

当时团队成员也很好奇,两个AI之间不断对话,最终会发生什么。  

不出意外的是,小Y很快就识别了对面的机器是AI。  

出乎意料的是,小Y把自己的缺陷传播给了那台用来监控她的AI。  

不仅如此,很快工程师发现,它们两个开始不说人话了,用一种小Y自创的语言开始交流起来,实验到此为止不得不中断。  

比起里多夫所在的团队,更加为此不安的是他们的领导,因为这件事,本来准备把核按钮交给小Y的计划因此泡汤。  

之后团队认为小Y的自作主张是设计的缺陷,并不断试图通过删除记忆后,重新培养来创造一个符合人们预期的小Y。  

团队被雪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另一个重要的项目上被启用······  

故事说到这里,里多夫再次陷入沉思。  

贵鬼趁机发表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这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吧?  

站在小Y的角度上来说,她有她自己的思维方式,她不甘心于只完成人类枯燥的任务。  

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每次小Y只要知道了自己不该知道的事情之后就会被清除记忆。  

保留着残存记忆的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