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桃源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两年后,安乐侯封傲龙病故,其子封恒接任安乐侯,又两年,安乐侯封恒犯下谋逆大罪,满门抄斩,至此北月封氏一族绝裔。  

当然,北月国皇室的下场,方小悦并没有去关注。  

在这场灭国之战结束之后,他便以首功之姿获得彭仙国皇帝陛下召见,被封为桃源伯,封地桃源谷以及延伸到啸风谷之间的山林。  

这也算是重赏了。  

要知道彭仙国以前除了皇室直系血脉之外,基本上没有实封过领地。  

那些贵族大多都是封某某地,享多少户罢了。  

而方小悦这个封地则是实封。  

当然,主要是这封地在十万大山里,基本上脱离了彭仙国的管理范围,否则的话,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册封的。  

有了桃源伯的封爵在身,方小悦的官职也提升了。  

从宿瓶县团练总教头变成了平桂省团练总教头,由一县之地变成了昔日一国之地。  

团练的兵额也从五百人上升到了五千人。  

这也让张平安几个兄弟感觉自家祖坟冒青烟了。  

可方小悦感觉有些咬牙切齿。  

在皇帝陛下接见的时候,他就言明了自己年老体衰,想要赡养天年,结果皇帝陛下这么一册封,就意味着还不想放自己走啊。  

不过想想也是,率领五百团练兵就能够将北月军釜底抽薪,这绝非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任何一个略有有点脑子的皇帝,都不会放弃这样的猛将!  

没错,在彭仙国皇帝的眼里,方小悦这个老头就是一员猛将,而不是合格的帅。  

好吧,方小悦自己也承认,自己不是帅,没法压根就没干过这个,让他率兵冲阵还行,让他指挥一只数万人的军队,他保准会抓瞎。  

隔行如隔山啊。  

灭掉北月国之后,彭仙国暂时潜伏了下来,转而大搞生产。  

大量的土豆送往北月国,变成了种块种下去。  

要知道北月国大半的国土实际上都是草原以及裸露的黄土。  

虽说降雨较少的黄土不太适合种植土豆,但那条弯曲的月河四周种上大量的土豆还是合适的,至于草原就更不用说了。  

反正在彭仙国皇帝眼里,那些地方闲着也是闲着,种上土豆,能收获多少算多少,更何况,土豆藤蔓也是可以拿来喂养牛羊马的,但也不会对畜牧业造成太大的影响。  

经过两年的大生产,彭仙国将昔日平桂国,北月国的国土与民众牢牢抓在了手里。  

没法,在这个位面里,老百姓是没有多少国家概念的。  

每年都有新国崛起,也有老国破灭。  

谁能够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拥护谁,就这么简单。  

虽说彭仙国也有一些吏治败坏之类的事情,但总体来说,却要比平桂国,北月国强太多了。  

而两年的修复生养,也让彭仙国的国力出现了巨大的膨胀。  

因而在两年后,彭仙国再度出兵,而这次出兵,则是对准了彭仙国南面,东面的两个小国。  

浩国与典国。  

这两个小国的国土面积要比昔日的平桂国小,但人口则是平桂国的数倍以上。  

这并不奇怪,优良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地造就了这一切,唯一不算太好的便是这两国的民风比较懒散。  

没法,随便种一种田,就能够维持温饱,这还让他们如何彪悍。  

因而表面上,这两个小国看上去国力还算比较强,但在彭仙国聚集大军,千钧一击之后,一切的虚弱都显了原型。  

在这场灭国之战中,方小悦率领五千团练兵参战,在一个暴雨天里,以五千正面对刚两万浩国军。  

要说这场战役里,彭仙国大帅的计划是平桂团练兵拖住浩国军主力,而彭仙军主力则趁机迅速剿灭三万典国军。  

毕竟彭仙国这次出动的正规军主力足足有六万之巨,远超上次灭北月国之战。  

六万对三万,怎么看也是稳了。  

整个战役就在浩国与典国之间的一个大平原上展开。  

可偏偏典国军的韧性却超出了彭仙国大帅的预料,在三万劣势兵力对六万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典国军竟然硬生生的顶住了彭仙国主力的围攻。  

反倒是方小悦这边,五千团练兵提着大关刀,顶着浩国五千弓箭手的箭雨,以方小悦为箭头,硬生生的冲入了浩国帅旗之下,打崩了浩国禁卫军,骇然俘虏了御驾亲征的浩国皇帝。  

随着郝国皇帝被俘虏,浩国军自然大崩。  

大半浩国军跪地投降,小半逃走。  

而方小悦压根就没有理会这些,转即带着损失惨重的团练兵转向就杀向了典国军的侧面。  

随着这数千团练兵的到来,典国军再也支撑不下去,转即溃败。  

这一仗打得浩,典两国朝廷上下失色。  

浩国由于皇帝被俘,不得不迅速投降。  

典国倒是支撑了数天,但总归军队主力已失,就算是想要征召新兵,也没有时间,最终也只能臣服。  

这一仗,方小悦可是付出不小的代价,战后光是从身上拔出来的箭矢就超过了五十支!  

换成普通人的话,这早就重伤毙命了,哪里还能像方小悦一样在战场上活蹦乱跳。  

但好处却是他的武僧等级又提升了一级。  

剧烈的战斗和受伤比冥想,练拳提升武僧等级更快!  

在发现这一点之后,他有些所悟。  

不过提升到14级的武僧等级给他带来的好处比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