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血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罗大牛猛攻大营的时候,硕讬已经率领两千战兵,从大营南边出击,统统下马步战,径直朝关帝军右翼扑来。  

罗八领着三千关帝军在右翼严阵以待,不攻只守,等对方进到一百二三十步距离,二十门虎蹲炮便齐齐开火,呼啸的炮弹把只有手持木盾的建奴砸得血肉横飞。  

建奴们都知道,若这一战打输了,他们抢来的钱粮、人口等会统统化为乌有,他们甚至会因此丧命,所以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对呼啸的炮弹视若无睹,只一边放箭一边快速逼近。  

进到百步后,关帝军的一百支燧发枪也开火了。  

燧发枪在这么远的距离无法破甲,但总有倒霉的被射中没有盔甲防护的地方而惨叫倒地。  

很快,建奴进入了五十步之内,这个距离是双方火力硬拼的关键距离,建奴可以用重箭平射,关帝军的燧发枪在这距离也能破甲。  

在罗八的指挥下,一百火枪手装填好弹药后,特意等待对方进入这个距离,等罗八一声令下,才齐齐开火。  

密集的子弹打在同样密集的建奴阵中,瞬间掀起一片血雾,冲在前排的数十建奴应声而倒。  

几乎与此同时,一阵密集的箭支呼啸而至,来不及躲进盾牌下面的火枪手,还有一些身体露在盾牌外面的刀盾手纷纷中箭倒地。  

一轮重箭后,建奴迅速往前推进十几步,然后再次弯弓搭箭。  

“举盾!”罗八急忙大声喊道。  

关帝军们纷纷举起盾牌,将身体缩进盾牌的同时,又是一阵箭雨呼啸而至。  

尽管关帝军都躲到了盾牌后面,可那些手指粗的带着菱形箭头的重箭,能轻易击穿木盾,击中盾牌后面的关帝军。  

幸好前两日缴获了数千盔甲,前排的关帝军都穿有两层甲,又有木盾的抵挡,才没有造成太大伤亡。  

箭雨刚过,罗八便立即大喝一声“标枪”,然后站起身,手中的角弓一张一放,冲在最前头的一个建奴便中箭倒地。  

关帝军们齐齐拧身,将手中的标枪奋力掷了出去。  

近距离的情况下,标枪所造成的伤害比燧发枪还要大,因为数量众多,铺天盖地密密麻麻,建奴避无可避,经过淬火处理的铁枪头又极其锋利,穿透能力比弓箭还强。  

只一波标枪,冲在前面的建奴像被割麦子似的,整排整排地倒了下去。  

“勇士们,冲过去,杀光他们!”后面的硕讬扬起腰刀奋力呼喊。  

“杀!”  

没倒下的建奴像是打了鸡血,一边抽出箭支一边往前狂奔。  

进到二十步,又放了一轮箭之后,便纷纷扔下弓箭,抽出兵器,呼啸着杀了过来。  

关帝军的损失也不小,前面几排人变得稀稀落落起来。  

罗八深知,不能让前排的人退回来,否则会变成大溃败,只能拼命地驱赶已经慌乱不已的关帝军往前顶,去补那些空出来的位置。  

这时,二十门虎蹲炮已经成功装填了散弹,顶在前面的刀盾手纷纷让开,每隔一段距离便露出一门黑黝黝的炮口。  

“开炮!”  

二十门虎蹲炮齐齐发出怒吼,不计其数的散弹像撒豆子似的,铺天盖地的贯入建奴阵中。  

“继续扔标枪,火枪手开火。”  

罗八手中的动作片刻不停,射出一支又一支的利箭,同时又一刻不停地指挥着。  

又一轮标枪和弓箭过后,冲在前面的建奴几乎死伤殆尽,整个冲势也为之一挫。  

这时,建奴大营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罗大牛占领了大营。  

“大营破了!”罗八心头一喜,急忙扬声高呼。  

“大营破了!”  

“兄弟们,咱们赢了!”  

“杀光建奴!”  

阵中的老兵都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纷纷跟着高呼起来。  

关帝军的士气,也随之节节攀升,其他人也很快跟着大声高呼。  

没多久,整个军阵山呼海啸,士气高昂。  

而建奴刚刚遭受死伤惨重的打击,士气受挫,一见自己的大营被攻破,士气瞬间就跌倒了谷底。  

大营里,有他们抢来的钱粮和人口,有他们带来的阿哈,还有他们的行军辎重,被攻破就意味着这些东西全丢了。  

更重要的是,破营的关帝军可以绕到他们后面,对他们两面夹击。  

事实也是如此,破营的罗大牛马不停蹄,立刻兵分两路,一路往左,一路往右,各带了两百燧发枪和二十五门虎蹲炮,朝硕讬和代善部包抄而来。  

硕讬脸色惨白,咬着牙关定下神来,刚想继续鼓舞士气,奋力一搏的时候,他的人就开始溃败了。  

两千战兵,冲到对方阵前的时候,死伤已经超过四成,而且战死的都是精锐。  

后面的人一见形势不妙,便纷纷停下脚步,不知谁喊了声“快逃命啊”,然后一千余人纷纷转身,朝着放在后面的战马狂奔。  

“兄弟们,杀啊!”罗八一见对方溃逃,立马冲了出去。  

“杀!”  

“杀光建奴!”  

其余两千多关帝军山呼海啸般冲了出来。  

硕讬又惊又怒,一连砍翻好几个逃兵之后,眼见已无力回天,只得在几个亲兵的保护下往后奔逃。  

左翼战场,代善麾下共三千战兵,又有三百多巴牙喇,战力比硕讬部强了不少。  

加上秦川主动迎击,所以两军已经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  

和右翼一样,代善部在付出近千人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