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釜底抽薪(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整个大梁,谁不知道那个皇帝,是怎样的痴迷着他的皇后?  

为了讨好皇后,陪皇后回云南老家看看,不失也是一种恩宠的表现。  

既然五娘难以控制住那皇帝,到那日,就让提前埋伏在云南的刺客,取了那皇帝的性命。  

而在皇宫中,还有一个流着氐族血脉的皇子可以善后。  

同一日,魏国在巴蜀进犯,薄一日就乘机在荆州起兵。  

薄一日要先和南平郡守郭临峰,一起合兵灭了屯军在建平郡的景彭州的军队,再一起挥师南下,直逼建康。  

柳三娘心里想得差点露出阴冷的面容,说不定在氐族的帮助下,薄一日真的能坐上皇帝的宝座,那自己,不就是皇后了?  

“三娘,你说郭临峰要在元日休假的时候起兵,让我也在那日相互起兵呼应,但粮草跟不上啊。”  

薄一日重重的坐在太师椅上,面露难色。  

“南平郡的郭临峰,原本只有两千五兵马,经过这段时间的招兵买马,也不过区区五六千人,粮草需要的自然不多。  

但我不一样,五六万兵马,走到哪里都要消耗大批的粮食,何况,到时候还要征招大批的人托运粮食,每个人都有一张吃饭的嘴,粮草很关键。”  

薄一日何等的老奸巨猾,他表面看上去被柳三娘迷得团团转,实则有自己的盘算。  

他要等消耗了蜀南王,和其他守疆大将的兵力,伤了大梁的元气,自己再起兵不迟。  

到那时,来年的麦子也收割了,加上今秋的粮食,军粮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柳三娘一看,这只老狐狸又不受她摆布了,赶紧又给薄一日重新斟了一杯茶,柔媚的一笑。  

“夫君,先喝口茶暖暖胃,粮草的事,妾再帮夫君想想。”  

“有你这个女军师,为夫很是高兴。”薄一日笑着搂住了柳三娘的细腰。  

“娘子,鱼奴婢买回来了,今日的鱼,娘子要怎么吃?”  

柳三娘正要再媚惑一下薄一日,她的贴身婢女在卧房外问她,鱼怎么个吃法。  

柳三娘从薄一日的大腿上站起来,来到了卧房外面。  

跟随婢女来到没有人的地方,婢女从鱼肚子里挤出了一根芦管。  

柳三娘在暗处,展开了芦管里的情报。  

看完后,柳三娘把羊皮纸撕得粉碎,才转身回到卧房。  

柳三娘进了卧房一看,薄一日已经离开,便独自软绵绵的坐在床榻上,想着刚刚收到的情报。  

替柳五娘送情报的黄门,被调动了职务,不再出入宫门倒夜香了,已经无法把皇宫中的情报送出来。  

好在,姆祖的势力,不仅仅在宫中。  

宫内宫外,多股力量交叉配合,姓萧的若在宫中控制不了,也有其他办法让他死。  

元日休假期间,他陪皇后去云南,就是最好的机会,到时候,即使他身旁有上千羽林卫又怎样?有的人是无法防备的。  

皇帝一死,皇长子继位,大梁就有一半血统是氐族的了,皇长子以后的皇后嫔妃皆也将是氐族的女儿,不要多少年,大梁的心脏就被换成氐族的了。  

此时,离南平郡不远的建平郡内,都督景彭州在都督府内,正在听取斥候的汇报。  

“南平郡守郭临峰没有任何异动,但薄一日仍然不停的招兵买马,人马已经突破五万。”  

景彭州冷笑一声,声音洪亮。  

“那郭临峰,自我们驻扎在建平后,他还敢乱动?他区区五六千人马,怎敢和我们的五万人马对抗。  

可笑的是,那薄一日还想着和郭临峰围攻我们,郭临峰想谋反,五六千人马少了点。  

我们重要的是盯紧了薄一日,他一动,我们就围歼。”  

别看景怀整日一副风流公子哥的形象,但他的老子却是一铁骨铮铮的武将。  

“报。”  

景彭州话音刚落,又一戴着斗笠的斥候来报。  

该斥候,默默的递上一封信函,马上退下。  

郭临峰看完手中的信函朗声一笑,随手就烧了手中的信。  

“钱军使做的漂亮,简直是釜底抽薪。”  

“张猛和王虎,你们俩挑精锐四千,等候钱军使的调遣。”  

景彭州的副将张猛和王虎,一脸纳闷,但军令不可违抗,也不敢多问,马上领命出去。  

一个多月后的荆州刺史府,薄一日正在仰头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幻想着日后称帝后,怎样的意气风发,后宫三千。  

突然,负责采购粮食的兵士回来报告:  

“禀使君,属下今日去查探粮食,发现不管是大户,还是粮农,他们手中的粮食,已经被订购了。”  

薄一日大惊,在他的地盘,他的粮食怎么就会被人提前收购?  

“是什么人订购的?可是那建平的景都督干的?”  

“回使君,未见景都督的人过来收购粮草,他们的粮草应该是从建康拨来的。”  

“收购不成,就抢。”  

薄一日话音未落,就听到了一串笑声自外面而来。”  

“郎君的粮草,是妾托人帮郎君提前订了,价格比往年高出一两文钱。”  

柳三娘能在薄一日众多的妾室里受宠,不仅仅是有一套媚惑人的本领,最让薄一日喜爱的,其实是她的聪明和善解人意,能助他一臂之力。  

柳三娘不仅仅是薄一日的妾室,更是他的军师,他的谋士。  

“郎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妾能不懂?妾能让郎君的人马,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