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贵妃来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皖北黎族的骚乱平息后,建康的危急顷刻解除。  

而崖州的黎族,暂时也找不出起兵反叛的理由。  

岭南的夏季,向来水灾泛滥。萧祁轩率领的大军,在雨水中艰难前行。  

如果按现在的情况,军队赶到岭南和南邕王交锋时,远途而来的军队,精力受损,获胜的可能性极小。  

但萧祁轩知道,自己此次亲征,只能全胜,不能言败。  

自登基以来,萧祁轩还没有做过一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有的只是帝王自身的威严。  

而让人刮目相看的威望,是一个新登基的帝王所必须,萧祁轩想让朝臣看到他的能力,让朝臣从心底敬畏。  

萧祁轩下令在高地驻扎军队,等候时机,再进发。  

行进中的军队停了下来,但侦查的斥候撒了出去。  

萧祁轩在平藩前,要仔细了解南邕王和崖州黎族的情况。  

两天后,撒出去的斥候,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崖州的黎族,已经蠢蠢欲动,他们不仅仅对南越周边的百姓进行搔扰,已经和南邕王来往密切。  

如果崖州黎族和南邕王一起海陆夹攻覃养韩的东海水师,腹背受敌的东海水师将受到重创。  

到时候,萧祁轩的平藩大军,将失去东海水师的援助,对南邕王,也就不能起到海陆并进,有效剿灭。  

萧祁轩再次派人深入南越的崖州,想进一步摸清崖州黎族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萧祁轩和他的岳丈慕颂扬学的。  

再次从崖州返回来的消息,让萧祁轩看到了一线生机。  

原来挑头骚乱的崖州黎族,是南越国的德龙部。  

德龙部占据崖州水美草丰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发展,力量不断壮大,于是就有点飘飘然,虽已归顺大梁,但颇心高气傲,常常放任下面的人骚乱周边。  

德龙部的所作所为,就像皖北的黎族一样。  

值得庆幸的是,崖州的南越黎族内部,有一个文武双全的黎族女子,名唤百合,是德龙的阿姊。  

德龙的阿姊,一向深明大义,不赞成阿弟德龙的行为,一直好言相劝,希望德龙不要对周边的郡县骚扰。  

萧祁轩得到这个消息,马上修书一封,派人递交到百合的手中。  

百合收到皇帝的亲信,欣喜万分,大梁的皇帝,没有忘记崖州的黎族,没有忘记南越。  

百合回信,愿劝说阿弟改邪归正,还周边百姓安宁。  

与此同时,一封建康皇宫的来信,也送到百合的手中。  

“贵妃娘娘和陛下真是夫妻恩爱,身在皇宫,还不忘为出征在外的夫君疏通关系。”  

百合说完,召见手下部将,商谈大计。  

建康的消息,也传到萧祁轩手中,皖北黎族的骚乱已经平息,建康危急已经解除。  

他深爱的人,怀着重孕,还助力了皖北黎族德伦部的骚乱平息。  

萧祁轩轻轻的抚摸着建康的来函,就像抚摸着他心爱的人一样,无限温柔。  

在雨水暂停的时候,萧祁轩率领的大军,抵达岭南。  

在关键的隘口,萧祁轩的大军,和南邕王的叛军相遇。  

双方从早上,一直战到午后。  

南邕王眼看萧祁轩的军队渐渐不敌,自己的军队已站了上风,不觉露出了阴冷的笑容。  

如果能生擒了这个小皇帝,都不用自立为王了,直接禅让做皇帝,国号慢慢再改也不迟。  

萧祁轩知道自己还是太轻敌了,没有想到南邕王的兵马比以前的多出几倍,而且兵强马壮。  

“南邕王,应该早在多年前,就有了野心,所以才会收编了这么多的士卒。”  

“是啊,陛下,我们遇上了劲敌。”  

南邕王之所以等到现在才起兵叛乱,只不过是看准了现在新帝登基不久,根基不稳,大梁又已经多年的战争,兵力弱,国库又空虚,是起兵的最好时机。  

特别是,大梁的两个国之柱石的女儿,一个被小皇帝关进冷宫,一个也疯在皇宫,而覃统帅的女儿,听说也备受冷落。这个十九岁的小皇帝,把不该得罪的人,都得罪了,此时不起兵,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南邕王此时站在山岗上,得意的向后望了望,东海水师的舰队,无法驶进战场附近的浅水湾。  

这就是为什么南邕王,要把军队开到这个地方,和萧祁轩决战的原因。  

远道而来的王师,地形不熟,又缺了后援,南邕王觉得,生擒小皇帝的日子,就近在眼前。  

南邕王的军队,越来越站上风。  

萧祁轩被迫后退,南邕王趁势追击。  

腥风血雨中,萧祁轩退出山坳,南邕王乘胜追击。  

萧祁轩被迫退到高地,放眼望去,南邕王的人,像豺狼一样,直扑过来。  

王师丢盔卸甲,狼狈不堪。  

巴蜀南疆,蜀南王叶盛林也收到来自建康皇宫的来信。  

迫不及待的打开信笺,女儿在信中告知,得于贵妃娘娘的不计前嫌,已从冷宫中出来,望父王不要挂念。  

叶盛林看到这里,欣慰的笑了。  

多亏贵妃娘娘不计前嫌,把她从冷宫中放了出来。  

但愿从此以后,她们姊妹在皇宫中和平相处,不枉姊妹一场。  

叶盛林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皇宫中侄女的牵挂,会远胜于对自己女儿的牵挂,可能是因为侄女,越看越像自己遇难的嫡女吧。  

神情举止,娇俏聪慧,真的太像自己的婉儿了。  

当得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