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黎族骚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慕云吟听了,微微一笑,让太后处罚,就是为了不让人说自己,趁执掌皇后之玺,打击报复,若自己处罚,都不好得罚这重呢。  

慕云吟随后躺在床榻上,静等着何太后的人来探望。  

果然,没有多久,玉琼宫中的谢内人,就来到了凤栖宫。  

“贵妃娘娘,太后遣奴婢来看望娘娘,奴婢替太后送来了安神保胎丸。”  

“谢太后,黄鹂拿水来。”  

慕云吟由黄鹂扶着,半躺在床榻上,打开了装着药丸的盒子。  

慕云吟让黄鹂端来水,当着谢内人的面,服下了那颗安神保胎丸。  

黄鹂望着慕云吟真的服了那颗药,惊慌的不知该怎么办。  

谢内人一走,黄鹂慌忙双手捧在慕云吟面前,焦急说:  

“娘娘,谢内人已经走了,快把药吐出来。”  

“吐什么,我已经吃下去了。”  

黄鹂大惊,气得喊道:  

“娘娘不要和黄鹂说笑了,那太后送来的药,怎么敢吃呢?奴婢知道娘娘一向机灵,那药丸肯定藏在舌头下面了。”  

慕云吟望着黄鹂的样子,笑了起来。  

“我就敢吃了,没有藏。”  

黄鹂气得指着慕云吟的肚子,半响才发出声音。  

“娘娘难道忘了,是谁让娘娘夜夜恩宠,却一直怀不上龙嗣?又是谁让娘娘神经错乱,听到那婴儿的哭声?还常常把陛下认做是他人的?  

娘娘难道不怕那人趁陛下不在,又狠心肠的害娘娘肚里的孩子?”  

慕云吟摸着自己的腹部,镇静说:  

“她这次不会了,而且,以前那些事,是不是太后做的还难说。”  

“何以见得?”  

“从她处置那个代夫人的事,我就知道,她现在是有多么的喜欢小孩。  

何况,前次陛下,不知让多少人玉琼宫的人失踪,她若要害我肚里的孩子,也不会明目张胆的叫人送来药丸。”  

黄鹂还是有点不相信,半响,才幽幽的说:  

“娘娘要吃,也该让周太医看了,没有问题再吃,何必冒险,当着那谢内人的面吃?”  

“我就是要当着谢谢内人的面吃,让她知道,我对她,已经没有了芥蒂,希望她以后不要处处以我为敌。”  

慕云吟说完,拉了拉被褥,舒心的闭上了眼睛。  

玉琼宫内,回去的谢内人,把在凤栖宫的事,原原本本的对何太后说了。  

何太后一直紧皱着的眉,终于舒展开。  

从这日开始,何太后偶尔还会派太医来凤栖宫,来看看慕云吟的身子有没有不舒服。  

慕云吟在一点点的化解她和何太后的矛盾,她想等到萧祁轩回来时,让他们母子,冰释前嫌。  

皖北的黎族,原世代生活在崖州,后因连年战争,有三支黎族部落,迁移到了皖北。  

后黎族在皖北的部族,建立自己的俚国。  

于高祖时,俚国归顺大梁。  

这次发生骚乱的,是俚国内部一支最强的部族——德伦部。  

御史中丞慕颂扬,尚书令姚工卫,以及新任兵部尚书唐闵捷,已站在一副地图前半日。  

骚乱的皖北黎族,离建康不足五日的路程。  

本来再强盛的部族,和卫戍帝都建康的御林军相比,不足以担心,何况,还有一个琅琊郡抵挡住来自皖北骚乱军队。  

但是,现在的建康,只有不足两万御林军在驻守。其他的御林军,已经随皇帝御驾亲征。  

不过,慕颂扬担心的,是和岭南相望的崖州黎族。  

皖北黎族,不早不迟的,在岭南的南邕王起兵谋反时发生骚乱,他们是要挑起和朝廷的战争,好让崖州的黎族,有借口他们黎族的兄弟受到攻击,也借机起兵叛乱,和南邕王摇旗呐喊。  

皖北黎族的骚乱,皇帝力主让皖北的黎族人自己解决,或许,皇帝也早看出了崖州黎族的用心。  

这半年多来,慕颂扬对自己一手扶上去的皇帝,有点刮目相看。  

南邕王招兵买马的消息传来时,慕颂扬看到萧祁轩什么反应也没有,差点失望。  

但后来,萧祁轩突然纳了东海统帅的嫡女,还有蜀南王的庶女为美人,慕颂扬知道后,终于露出了一丝笑。  

东海统帅覃养韩所率三万水师驻扎在东海,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型民船可随时征用。  

单说那三万水师,东望岭南,西临崖州,上下有余,水中激战,还是登陆作,均战游刃有余。  

有了覃养韩的东海舰队扼守在东海,南邕王想要和南越的崖州黎族会师岭南,是不可能的。  

而萧祁轩重新把蜀南王派往巴蜀,守的就是南邕王的孪生兄弟汉南王。  

汉南王在紧临巴蜀的汉中南部,和其兄南邕王关系紧密,如果他的兄长岭南起兵,他在汉中南部,没有能遏制住他的力量,他也会蠢蠢欲动,遥相呼应。  

萧祁轩把两个美人的父亲派去守着他的疆土,对一个刚刚登上皇位的年轻皇帝来说,也算有点谋略。  

慕颂扬当然不希望萧祁轩此去岭南有什么闪失,不仅仅是因为萧祁轩是大梁的皇帝,还因为,她的女儿,还在建康的皇宫里等着他回来。  

北境的军队不能调离,那里有高齐和魏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慕颂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守住萧祁轩,留给他和尚书令的建康。  

皖北骚乱的黎族一部,在慕颂扬眼里简直不屑一顾。  

但是,如果皖北黎族为了让崖州的南越黎族有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