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 祺王涉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二天,皇帝竟没有早朝。  

尚书令姚工卫,中书令谢骜,还有门下侍中吴壁山,慌忙相约去北极宫求见皇帝陛下。  

三人一直守在庆元殿外,从卯时一直等到午时,皇帝才在庆元殿见了三人。  

“陛下,去北境的人选需尽快定夺,提早一分动身去,胜算就多一分。”  

“这事是万万不能拖延的,请陛下早作决断。”  

“请陛下恩准蜀南王赴北境接管兵权。”  

三人中,年长一些的吴壁山,一夜之间,好像鬓发都比昨日白了些,脸色极差,似乎是昨夜一夜未眠。  

皇帝望着三位臣首,心情似乎不错。  

“朕昨日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陛下是同意蜀南王去北境了?”  

谢骜欣喜的问,这三人私下都称叶盛林为蜀南王,而非兵部尚书,他们都似无意的强调叶盛林兵部尚书之外的另一个尊贵的身份。  

“不,朕是派祺王去的。”  

三人一听,大吃一惊。  

“陛下,怎么会让祺王去呢?祺王年轻,资历尚浅,恐不能胜任啊。”  

在皇帝左右多年的谢骜,第一次用质问的语气,高声质问皇帝。  

“谢中书不是未到不惑之年,就担起了中书省的责任吗?”  

大梁皇帝,似乎不以为然。  

谢骜语塞,正待要继续说,皇帝打断了谢骜的话。  

“祺王昨日未时,已秘密启程去北境了。”  

吴侍中的手,气得颤抖,忍不住大声质问皇帝。  

“北境的情况,关系到大梁的安危,陛下竟派一个舞象之年的祺王去,这是陛下把北境的情况考虑得太简单,还是把祺王想象得太能干?”  

“你们推荐的叶盛林,不是二八年华就调兵遣将,征战四方了吗?不给祺王一个锻炼的机会,以后朕怎可能对祺王委以重任?”  

皇帝看了三人一眼,接着说道:  

“祺王虽然年轻,但皇家血脉,比任何一个异性王,应该更能让北境的将士敬仰。  

祺王虽然没有调兵遣将的经验,但这段时日在兵部的历练,能力已经显现。这个,你们可以去问问叶盛林,祺王的能力怎样?”  

皇帝语气冷而慢,句句透着威严,见尚书令姚工卫一言不发,目光便转向姚工卫。  

姚工卫见皇帝看向自己,不觉冷笑一声,高声道:  

“皇帝把王定乙的儿子留在太子的身边,可谓对太子考虑周全,王定乙再拥兵百万,也不得不对太子忌惮。”  

皇帝脸倒未红,但姚工卫声音越来越高,脸色因情绪激动变得红涨。  

“但陛下把祺王派到北境去,若王定乙身体康复,那便不仅仅是送了个人质给王定乙了。  

若王定乙有二心,祺王就是最好的傀儡,可让他名正言顺的起兵,以拥戴祺王为名,篡权夺位。  

皇帝难道忘了,那王定乙誓死都要把平王从狱中救出来的事?他救的不是他女儿的夫婿,是一个可以让他握在手中的皇家血脉。”  

皇帝脸色终于变了,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吴壁山接着愤愤道:  

“若那王定乙病亡,那祺王此去,就是把祺王送去给王定乙的那七个养子宰割了。  

不管怎样,祺王都将一去不返,难以生还。  

陛下对太子可谓拳拳之心,护佑有嘉,但同为皇家血脉,陛下就没有想到祺王的安危?”  

“陛下一向睿智,这次怎会考虑不周全?”  

吴壁山气得两手颤抖,声音激昂。  

本朝的门下省,本设有谏议大夫,对皇帝均有谏诤之责,但皇帝后来重设了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御史台,把门下的谏议大夫之位撤了,但吴壁山觉得自己的谏诤之责不能忘了。  

场面一度尴尬,还是年纪轻一些的谢骜马上反应过来,忙说道。  

“当下也不是争辩的时候了,尽快派人去把祺王追回来才是上策。”  

皇帝摇了摇头,叹道:  

“已经去了近十个时辰,都是快马加鞭的,已经无法追到了。”  

“追,追得回追不会都要追,祺王手上肯定还有陛下交给他的兵符,殿下和兵符,到不能落到北境那些人手中。”  

“祺王带着侍从是秘密去的,不知道他们走的是那一条路线。”皇帝沮丧道。  

所有的人都愣住了,现在唯一的办法,只能悄悄的调集北境周边的兵力,对王定乙的军营暗中观察,一旦生变,马上围困。  

“请蜀南王来商量调兵事宜。”  

这回姚工卫的话,皇帝倒是没有反驳。  

叶盛林从庆元殿出来时,脸色极为难看,北境发生这么大的事,已经不仅仅是祺王个人的安危了,王定乙的那七个养子,竟想瞒天过海,可见狼子野心。  

叶盛林急忙赶到了御史台,见了御史中丞慕颂扬,俩人避开他人,秘密交谈。  

慕颂扬回到府中,第一时间去后院看了老母亲,马上又返回自己的卧房找出了一包东西。  

慕云吟被叫到父亲面前,慕颂扬望着女儿,静下心来交代了一番。  

“为父要出门一趟,我不在的这段时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照顾好你的祖母,如果我迟迟未归,你就带着祖母,三妹,还有姨娘回云南吧。  

云南的田产虽然已卖,但老宅仍在。变卖了在建康的产业,足够你们在云南生活了。”  

慕云吟呆在原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是朝堂上的事,你不必问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