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重翻旧案(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慕颂扬从皇宫回来后,一夜不见女儿回来。  

慕颂扬是何等人物?从皇宫里遇到的人和事分析,已知女儿云吟遭遇了不测。  

但这仍让慕颂扬不敢相信,有的人,为了那个已经被打入皇城地下监狱的萧祁瑾,竟对自己的女儿下手?  

慕颂扬回忆起中秋之夜,皇帝的赐宴上遇到的情况,心中已然明白。  

在中秋节的皇帝赐宴上,重臣们惊讶的发现,驻守北境的镇北大将军王定乙,出现在了皇帝的赐宴上。  

这位王大将军在赐宴上,看似对陛下毕恭毕敬。  

但善于察言观色的臣子们,从皇帝和王大将军由密谈的殿阁中出来后,就发现皇帝的脸色一直阴沉着。  

而王大将军倒是一脸的喜色,平静的接受着朝臣们恭贺他的次子成婚。  

“慕中丞,十多年不见,别来无恙?”  

“很好,王大将军从北境风尘仆仆的赶赴回京,一路辛苦了。”  

慕颂扬客气的寒暄,不想那王定乙话锋一转。  

“听说慕中丞养了个好女儿,非常的聪明能干?”  

慕颂扬心里一惊,这王定乙突然说到云吟是怎么回事?  

“王大将军缪赞了,女儿家守礼守规才是德。”  

慕云吟敷衍着王定乙,自个心里,倒不认同嘴上说出来的话。  

后来,慕颂扬发现,这位王大将军,在太子,蜀南王,甚至年轻的祺王面前,都提到了自己的女儿。  

慕颂扬不知道王定乙在别人面前,为啥提到自己的女儿,心里更加觉得不对劲。  

不知这个王定乙,在打什么注意?  

回到府中,女儿便出事了。  

考虑再三,慕颂扬还是连夜向负责京城治安的京兆尹府报了案。  

抛开年轻的祺王不说,女儿是太子一心想纳的妃,而蜀南王视云吟为亲生,加上自己一个御史中丞,储君、兵部尚书、御史台,三个人的势力加起来,任何人撕票的后果,都要掂量掂量。  

慕颂扬认为绑匪绑架自己的女儿,并非是针对他一个人,虽然一年来,在御史台,他弹劾了一些贪官污吏,但不至于让那些人敢对自己的女儿下黑手。  

慕颂扬已经感到,朝上将要有重大的事发生。  

虽遭此打击,第二日,慕颂扬仍然出现在朝堂上。  

进宫之前,慕颂扬在宫门外,收到了一方绣着两支荷花的蓝色手帕。  

那是有人让一个露宿街头的小孩,候在宫门外,送到他手上来的,他那顶代步的轿子,很好认出。  

恰蜀南王和祺王殿下均在场,俩人也看到了那方蓝色的手帕。  

慕云吟被绑架,蜀南王和祺王,自然知道了。  

“别人无事,慕女郎就无恙。”  

那个小孩转述了让他送手帕的人的话。  

三人都没有为难那个送手帕的小孩,知他不过是拿钱替人办事的人,而出面的人,估计也易了容。  

“他人无事,慕女郎也便无恙。”  

这是一句找不出任何破绽的话,没有提到任何人,根本无法指向所怀疑的对象。  

能在人头攒动的秦淮河畔,绑架了御史中丞的女儿,蜀南王和祺王,俩人心中人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昨晚在皇帝的赐宴上,王定乙莫名其妙的提到慕家女儿的事。  

果然,王定乙在朝堂之上,突然提出重新裁定前平王萧祁瑾的罪行。  

王定乙认为,萧祁瑾虽有罪,但不至于一直身陷囹圄。  

手握重兵的王定乙,不避嫌,把重议萧祁瑾罪行的事,摆在了朝堂上。  

为了慕云吟的安全,祺王第一时间,把慕云吟被绑架的事,也告诉了太子。  

在慕云吟身陷险境的时候,祺王希望,萧祁奕以太子的力量,尽快找到慕云吟。  

王定乙的话,如平静的湖面,溅起惊涛骇浪。  

许多人的眼光,望向了御史中丞慕颂扬。  

这要在往日,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这位御史中丞了。  

可是今朝,慕中丞虽满脸愤慨,却不出一声。  

更让众朝臣想不到的是,就连兵部尚书叶盛林,也默不作声。  

太子是前平王刺杀案的当事人,也怒目而视,但并不出列驳斥。  

皇帝看到下面这个阵势,不明所以,心里暗暗冷笑,王定乙的威慑,已经从北境延伸到朝堂之上了?  

“怎么,各位臣公,你们对镇北大将军的提议,没有意见吗?”  

王定乙眼光扫了朝堂一眼,眼里闪过一丝冷冷的笑。  

王定乙没有想到,竟只用一招,就掐住了那几人的七寸。  

本来还担心那个突然成为兵部侍郎的祺王,是无法牵制的一个,但一直留在建康的暗探,却给他带来了惊喜。  

原来御史中丞的嫡女,去年来建康时,就和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祺王私定了终生。  

一场灾难后,那慕家女儿竟失了忆,最后又被太子喜欢上,但那个祺王,似乎仍不舍那个慕家女儿。  

暗探报来的消息,让王定乙都觉得,是上天在助他成功。  

“臣反对,那萧祁瑾刺杀太子一案,证据确凿,人证物证充分,符合狱典,且经由御史台督察,大理寺严审,经刑部复核,已盖棺定论,怎可因镇北大将军的一句话,就要重审?”  

祺王惊得说不出话,别人站出来反对是想得到的,可御史中丞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令祺王对慕颂扬既钦佩又担心。  

慕颂扬不顾自己女儿的安危,站出来力驳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