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未来之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寒假并没有使喧嚣的校园宁静下来。  

轻轨列车还在照常运行,校园里仍然有大量人群在穿梭。  

最近几年,各种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的企业,在工大校园大量兴起。  

这些公司继续正常上班。在其中工作的师生都没有回家。  

软件类公司,完全是人力密集型企业。工大存在着大量的软件人力,除了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双学位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至少四分之一的学生,寒假期间留在了学校。  

另外,还有不少外校的兼职学生,也被喊过来集中工作,让学生的密度,不比平时少多少。  

活跃在校园里还有一个很大的群体,那就是各种调研队伍。  

东三省这些年接受到的投资很少,东三省的院校也是如此。  

但身处北国的边陲,冰工大发表的成果数量,是年年翻倍的增长,而不是昙花一现。  

而且成果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  

电子,半导体,仪器仪表,物理,化学,甚至焊接,机械等传统学科都出现了成果大爆发。  

这已经不是一个两个天才可以解释的了。  

北方的另一个重镇,京城,接受到的资金数字远远大于其他城市,更不要说工大基本上不要任何资金扶持了。  

工大一个学校的产出,就超过了京城四十多所高校的总和。  

这就让人难堪了。  

十几名优秀师生的资料被整理了出来,大家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共性。  

云丽的档案也在其中。她的案例当然要被重点分析。  

经过十几天的分析对比,讨论,大家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第一个就是有钱。  

工大富可敌国,旗下多家企业进入融资阶段,马上就会有一大批要上市。这些股权的价值计算有了依托。  

粗略的计算,近千亿的资产是有的,更不要提一些基金之类的附属资金。  

第一条结论,首先就遭到了工大同仁的反对。  

这个结论,简直是在抹杀工大全体教师的努力。  

再说,钱是怎么来的,不还是成果转化来的吗?  

因果关系这不是搞反了嘛!  

另外,大多数的企业股权,都是纸面价值,真正投入的很少。也许会是在不远的将来,而不是现在和过去!  

从投入教学和科研的资金看,工大并不比京城的传统强校来得高。别的不提,光清北两所院校,实际得到的科研资金就不比工大少。  

这从计算机和网络的建设就能看出来。  

清北两校的网络状况,人均计算机占有率,不比工大差。  

第二条是生源,几个天才的出现,是工大异军突起,成果耀眼的关键。  

但由此说工大生源质量高,就简直成了笑话!  

工大过去几年的录取分数,始终在重点学校里垫底。而且这几个所谓的天才,入学成绩都不高。甚至有人因为成绩不足,是靠着推荐表特殊招进来的,例如成永兴。  

最重要的两条,大家吵了几天,只能搁置。  

工大团委提出了一条,严谨的校风,是出成绩的关键。  

这条被所有来访的学者们坚决反对。  

因为几个领军的典型人物,包括最新崛起的云丽,都不是这个政策的结果,甚至是受害者。  

各兄弟院校,以及教育部的同行们,对此坚决不同意。  

校风严的学校,不止工大一家,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不是没有。  

但是工大教务系统坚持自己的观点。  

大多数出成果的学生,都是成绩很好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几个天才,只能说是特例。  

天才吗,天生就会,常人才需要培养和教育。  

几个成果,确实是天才学生牵头,但大多数论文和工作,还是普通学生们做的。  

这些学生,要不是因为功底深厚,拉出来就能打仗,最终成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就是工大的政工口教师,写论文和做实验,都不在话下。这点是大多数学校做不到的。  

在最重要的三条上,大家每天就是不停争吵,无法达成结论。  

反而是在一些细节上,慢慢达成了共识。  

例如鼓励学生创新,大一新生就可以申请项目等。  

其实这个政策京城也有学校实行了,结果除了费钱以外,收获的是一地鸡毛。  

只能先这么报上去吧,总不能一条共识没有吧。  

其它的就是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条算是泛泛之谈,哪个学校也不会承认,自己学校的师生关系不协调。  

之后的讨论又绕回到钱上。  

金钱的作用,谁也否认不了。  

几个基金对项目的贡献和作用都是很大的,而且效率也很高。  

基础基金到现在为止,实际花掉了接近一个亿,而收获的成果和论文,接近250个。仅仅在工大,诺奖级别的成果已经是两项。  

其效率不论是全国,还是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更为难得的是,两个诺奖级别项目,不是出现在半导体领域,而是基础学科。这就更加突显出了工大的项目选择水平,以及执行力。  

基础科技基金在得到更多资金后,加大了投入,新一期批准的资金达到了两亿之巨。这个数字甚至可以媲美,整个国家在基础科技领域的投入。  

除了工大在获益,林大那边的效果也很显著,他们也收获了两波诺奖级别的超导成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