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启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全彩设备》的四条新线,全面上马的时候,《光电科研》的另一个项目,也悄悄启动了。  

甘肃省平凉县,某研究所。  

“所长,光电科研的小成,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询问1.5微米光刻机的事情。”  

“咦?他们的LCD产线,要用到这么高精度的光刻机了吗?”  

作为《精密光机》的股东之一,研究所对光电及其下属的全彩,动向还是十分了解的。  

国内的半导体设备行业,在这段时间全都吃了个饱。但也有个别细分行业是例外。光刻机这个细分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LCD用大尺寸低精度光刻机,都被《精密光机》给截留了。研究所在92年,只能靠一些LED行业升级订单维持,与去年的热闹景象,完全不能比较了。  

看着兄弟单位红红火火的局面,要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接到了消息,大家本能的反应就是,我们的机会来了啊!  

《精密光机》毕竟底蕴不足,从10微米,步进到5微米,已经是他们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能取得的最大成就。  

“不是的。他们想上一条小规模的晶圆厂,主要目的是生产LCD驱动芯片。这条产线的技术指标是2微米,3寸晶圆。”  

“噢。这样啊。没有问题啊。”  

1.5微米的光刻机,研究所85年就开发出来了,技术非常成熟。  

虽然有些失望,但有总比没有好。这两年,除了LED和LCD产业产生的额外订单以外,真正来自半导体本身的订单,是少之又少。它甚至少到,都快被大家遗忘的程度了。  

“他还在问我们的0.8微米光刻机是否可以在93年面世。”  

“他们这是准备做什么?为什么要问0.8微米光刻机的事情?”  

研究所也有后续精度光刻机的研发计划,但受困于资金,进展始终不快。从85年算起,到现在7年了,升级换代产品一直没有出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也在慢慢进步,0.8微米的光刻机,已经看见曙光。大家努努力,还是有可能在93年面世。(原历史,94年面世)  

“他说,光电有个技术进步路线图,他不仅仅是要上0.8微米,而且希望在94年,最迟95年能看到0.5微米光刻机。”  

“这根本不可能!这不是开玩笑吗?他以为光刻机是什么?”  

“我跟他说了,但他一直坚持。就是这个时间做不到,也要我们给出一个预计时间。”  

秘书也不是什么不懂。不合理的东西,早顶回去了。  

“这怎么给?没有钱,怎么做研发?下次他再点打电话,告诉他,他要是投钱给我们,我们就帮他做研发。”  

“小成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我们两家合作,一起开发高精度光刻机。”  

“怎么个合作法?”  

“他的建议是,把我们的光刻机开发团队,并入《精密光机》。这个团队可以折合成公司股份。”  

这支光刻机开发团队,是国内最强的一支技术团队,以它为骨干,于2002年,在上海成立了SMEE。  

如果这个团队可以加盟《精密光机》,后续的一系列计划都有了实施的基础。  

“就这些?”  

所长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思考。研究所与《精密光机》一直有合作,已经有不少同事,被派去冰城工作了。  

《精密光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由于LCD产业链的滋养,这些派驻人员的工资,福利,比留在甘肃苦熬的留守人员强多了。  

这种对比,也挺伤士气的。  

派出去的都是二流人员。但这些人员在异地生根发言,一年来成果不断,在LCD光刻机领域,大放光芒。而留守的核心技术人员,由于资金不足,只能日复一日的浪费人生。  

“小成经理还说了,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合作开发光刻机的计划,他们会把一部分LCD光刻机订单转移给我们。”  

京城,海淀区。  

“古部长,我们收到消息,《光电科研》准备上马一条3英寸,2微米的晶圆厂。”  

“他们是准备生产什么呢?”  

“据说是准备生产LCD的驱动芯片。LCD产品对芯片进口需求量很大。他们想自己生产。”  

“好吧。希望他们成功。”  

3英寸,2微米,在国内,也不算比较低档的配置了。  

“不过我听说,他们准备在94年的时候,步进到1微米精度,95年步进到0.5微米精度。”  

“这怎么可能?”  

古部长一阵失笑。大家这么多人,都在忙活什么呢?  

“不清楚。不过很多设备厂家都确认过了。光电把这个项目跟LCD产线设备捆绑了。”  

由于LCD产业链的缘故,相关设备厂家,接到了新晶圆设备的开发任务,也都积极行动了起来。  

毕竟这两年的合作,光电的口碑一直不错。设备给的价格高,销量还大。虽然偶尔回款有些问题,但最后总能把钱还上。  

“他们是准备引进技术吗?引进谁的?”  

光电系的产品,一直没有面向国内。先后几代产品,LED大屏,LCD,在国内都没有怎么销售,就是外资企业都做不到这一点。  

“好像就是准备自己做。至少我问过的几家企业都是这样。他们的技术路线,908实际都能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