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自觉行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许当猜的不错,范宇之所以想到成立大宋科技学院,便是为了给大宋打个基础,也是为了将来不会有崖山之哀。  

在大宋这样达到了封建商品经济高峰的环境下,若是还催生不出来一场技术大变革,范宇觉得也就没啥希望了。  

但是这种全社会的技术变革需要引导,这便是范宇想要成立大宋科技学院的目的。  

而且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将现有科技方向,从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实用主义,转移到了对自然科学系统的探索上面。  

一旦有了对自然科学的系统研究和论证,中华文明将会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散发出更加耀眼的文明之光。  

不只如此,还能使得中国民族在民族的发展中,继续保持先发优势。  

范宇所知道的历史,在宋之后的几百年,都处于不断的被外族入侵和威胁当中。即使明初很是奋起了一些年,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却又被女真的大清所覆灭。  

再往后便是落后和屈辱,在血火之中的混乱和挣扎,使得中华饱经磨难。  

如果自己能在这个时候,悄悄的改变一点中华的命运,哪怕只是撬动一点点方向,那么以后的磨难或许会少一些。  

听闻尤二郎要将此事揽过去,范宇却也并没反对,而是比较得失。  

思索了片刻,才对尤二郎道:“如此,倒也不是不行。但是我顶多只是挂职,这大宋科技学院若是能成,还是要交予你来管着。待其自成体系之后,我再辞去这山长一职。”  

“侯爷年纪轻轻,却是如此过谦。以侯爷学识,这是实至名归而已。”尤二郎拱手道。  

许当这时才迟疑着开口道:“侯爷,这、这岂不是也用不到我了。”  

范宇哈哈一笑道:“如何会用不上你,你可写文章向鹿鸣报投稿,这文章便叫《由火器想到的技术与国祚》。想来你这篇雄文若刊登出来,定然会使人对于科技更加重视。而且你身为造作院的官员,又是进士出身,写这样的文章再合适不过。”  

许当身为景祐元年的进士,又是造作院的官员,由他来写这篇文章,效果比范宇和尤二郎都要好得多。  

至少说明,这个观点是由儒家弟子提出来的,更容易为朝中的官员们所接受。  

谁让儒家势大,这也是无奈之举。  

就在送走高丽使节崔齐颜的第二日,许当便亲自去了鹿鸣书报社。  

将自己写的一份文章,交给了鹿鸣书报社会的林总编,由其安排刊登之事。  

许当进士出身,文章水平自然不是问题。而文章的内容,却是由安乐侯所定,自然也无问题。  

林中友身书报社会的总编,也非是僵化之人。看了许当的文章之后,不由甚为赞同。  

“许兄这篇文章有理有据,论证举例甚为详细。若非是有西夏和辽国这等例子在前,只怕没几个人会注意到此事。角度新奇,却是发人深省啊。”林中友不住的赞道。  

这篇文章次日便见了报,在头版头条之上,一下子便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不但官家赵祯看到了这篇文章,朝堂的各个大小官员,也都看到了。  

没办法,头版头条这么硬的位置,想不看到都难。  

而且这文章的标题也足够惊人,内容更是放眼天下诸国。可谓纵论古今横谈万里,足显见识之开阔。  

在这篇文章之中,许当以宋、辽、夏三国为例。大宋最早有的火器,辽国后来有的火器,西夏没有火器,正好是三种不同的情况。  

而现在这三种不同的情况,体现在三国如今的状态上,便是大宋壮大、辽国隐忍、西夏亡国。  

但是辽国有了火器之后,却又开始了对高丽的攻伐,足见火器的用作之大。  

从而,由此推出科技的重要性。许当在这里,将火器归类为诸科之技中的一种,就此提出科技这个说法。  

然后便是举出诸多史上已有的例子,神农尝百草而有农耕医药,礈人取火而使人有熟食可冶铜铁等等不一而足。  

许当这篇文章扬扬洒洒,写了足有近两万字。  

虽然比较长,便是内容却是十分丰富,让人看了并不枯燥。  

即便是范宇看了,都认为许当写卫篇极好的科普文章。  

“许兄,你的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已经超出我的要求。”范宇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  

“哪里值得侯爷谬赞,这不过是我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罢了。却是借着这个机会,一下子都写出来。”许当摇头笑道。  

范宇将看完的鹿鸣报收了起来,“正因为是真实感受,所以才能有如此强的说服力。所以,我决定将你这篇文章收起来。等着若是大宋科技学院可以成立,便把你的这篇文章放入教材之中。使得每一个前来学习科技之人,都能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能明白,他们要做的,也如先圣一般,是为了后人造福。”  

许当得到范宇如此的褒奖,甚为激动。  

“侯爷,这可使不得,我不过是随意写写,如何能放入教材。”许当急忙摆手,颇为不好意思的道。  

范宇不由大笑,“你写的东西,放入教材的还少了吗。”  

经范宇提起,许当才想起来,百工技院初建之时,自己可是给侯爷当牛做马了好一阵子。  

如今回想起来,却是非常充实的一段时光,许当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没过两日,火器博士尤二郎便上书官家,请建大宋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