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过鸭绿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之前与西夏之战,其实也是出于形势所迫。  

若非前期布局的早,又编练了新军造出火器,大宋面对西夏的侵扰,多半是要吃大亏的。  

但是因为范宇的存在,使得大宋有了反转的局面,并且进一步将西夏覆灭,使得李元昊不得不举族迁徙。  

虽然知道曹傅这家伙的心思,但是如今的李元昊却是在喀剌汗国境内,正与喀剌汗国交战。  

而大宋与喀剌汗国之间,还隔着一个高昌回纥。  

高昌对于大宋颇为敬畏,其国官制礼仪也深受大唐影响而近中原。  

对于这样的国家,大宋不能也不应该去主动攻击。  

曹傅的心思,范宇明白归明白,却也不能让他闯祸。  

范宇知道曹傅这家伙胆大包大,说不好就会制造什么事端出来。  

如果一味的限制他,恐怕他便会由着自己的意思行事。  

所以,范宇决定给曹傅找些事情做,既可为了将来布局,又能不让他闲着。  

范宇的目光落在西域的地图上,却是看到高昌回纥下方的一片地域。  

河西走廊到了玉门关,其实是有两条线路的。  

北面的一条线,是经瓜州,走高昌回纥的伊州城,再至高昌城,而后再进入喀剌汗国。  

而南面的路线便是从沙州至黄头回纥所占地区,沿昆仑山的北麓往西,直接进入喀剌汗国,入约昌城再经于阗、疏勒往西而去。  

现在范宇所盯上的,便是南边的这条路线。  

如今黄头回纥已经归附大宋,安海可汗接受大宋的封赏,亦无什么野心。  

因此在昆仑北麓的这条路线上,是不会与大宋争什么的。  

于是范宇给曹傅去了一封信,给曹傅出了一个主意。  

“弟可于车尔臣河出山之地筑堡垒,置军轮流守卫,以探听喀剌汗国虚实,并扼守要道。此地向西两千里,可深入喀剌汗国直抵葱岭。此地亦可由车尔臣河而下入高昌回纥境内之焉耆,东控高昌城而西接龟兹。有此地利,则可以防党项代喀剌汗国,又可往救高昌。拥其地利,则有数得…”  

除了这些之外,其实这里还有一条进入吐蕃的道路。  

真论起来,范宇所选的这个修筑堡垒的地点,是非常刁钻的。  

曹傅接到范宇的信,便对着地图看了足有半日的时间。  

这里虽然周边数百里都是荒无人烟之地,但是有水源便可使得驻军成为现实。  

曹傅想了想,在这个地方修筑一个可以驻扎千余人的堡垒,还是可以的。  

以他自己所能调动的人力物力,完全有可能做到。  

于是乎,曹傅便埋头于此事当中,少了一些焦躁多了一些隐忍。  

此时的大宋朝廷,则是关注于河西诸地的恢复和建立当地的官府。  

大宋的国土之中,陡然间多了一块河西路。  

多了一路出来,便一下子有了大批的实职空缺。  

在这个事情之上,最早进入瓜沙二州为官的张唐卿、杨察、徐绶、苗振、杨谔五人,便一下子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如五人这般肯吃苦有担当,而且出身具为景祐元年的恩科前茅。  

这五人在河西路选官的资历上,便无人可及。  

并不是他们真的资历够高背景够大,而是河西路在大宋朝中的大多数人看来,乃是边荒之地。  

因此,虽然多了一个河西路,却是无人愿意去这等地方为官。  

大家宁肯去江南的山沟里当个知县,也不想去那等风沙漫天的地方做个知府。  

朝中无人愿去,便使得张唐卿等人更没了竞争对手。  

原本五人按功劳和资历,最多就是安排到中府上府去做个知府。  

现在可好,一下子有三人便都成了路一级的四品官。  

张唐卿因为是状元出身,便成了河西路转运使。而杨察则成了提刑按察使,掌管河西刑名。  

徐绶被提升为提举常平使,掌管着一路的经济大权。  

而苗振与杨谔两人,也分别为兴庆知府和西平知府。  

相对于河西的其余州府,这两处算是河西最富庶的两座府城。  

而曹琮则被官家赵祯,就地任为河西路安抚使。  

虽然安抚使仍旧是一路的军政长官,但是相对于经略使而言,手下多了转运使、提刑按查使、提举常平使分权。  

而且这也属于平调,并无提升。  

但是官家在曹琮的爵位之上,却是毫不吝啬,直接封曹琮为夏国公。以酬谢曹琮覆灭西夏的大功。  

不光是河西的官员,让朝廷安排了一大批的官吏。同时原本的永举军路、秦凤路,这两路也可安置许多的文官。  

永兴军路和秦凤路,之前都是由经略安抚使直管,地方官员也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如今西夏被平灭,永兴军路和秦凤路,都恢复成普通的行政区,于是便要将其地方官吏都配齐才是。  

这只是因灭夏而产生的朝廷人事变动,真正的难处在于对河西之地的治理和恢复上。  

如何打消河西之民的抵触情绪,并使得被截留下来的西夏部族,也服从于大宋朝廷。  

这个时候,便体现出来了没藏讹庞的影响力之时。  

大宋官家赵祯,将没藏讹庞封为归义公,使其驻守夏州,处理党项各部之事。  

夏州此地虽然环境并不恶劣,但是这个地方却是处于宋军的环抱之下,等于是被监视了和控制了起来。  

对此没藏讹庞并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