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怒火万丈(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野利仁荣回到西夏大营之中,便将今日与辽国宰相萧惠谈判的过程汇报给了李元昊。  

听远野利仁荣的话,李元昊只是不断的冷笑。  

“辽国君臣眼看就要一败涂地,却还想要保持上国的体面。”李元昊面露嘲讽之色道:“保持体面也不是不行,赔偿可以不给,但是约为兄弟之邦不可松口。若是不能答应这一条,便是还未认可我称帝之事,岂能容耶律宗真说走便走。”  

“臣明白了。”野利仁荣点头道。  

而在定州城中,萧惠也向耶律宗真汇报了谈判经过。  

耶律宗真听完皱眉道:“这五个条件倒也不算过分,只是我们大辽也没钱赔他,这第五条是万万不能答应的。若说约为兄弟之邦,不过是个名分而已,却没什么关系。”  

萧惠早知辽皇的选择,对此毫不意外。  

“陛下说的对,此事便交给臣来办就是。”萧惠躬身道。  

西夏与辽国双方,接下来的数日,便敲定了谈判大致方向。  

辽国答应西夏提出的前四条,但是最后的第五条赔偿,却是说什么不肯答应。  

野利仁荣却不松口,揪着赔偿之事在其他的各项条件上找便宜。  

直谈了七天之久,才算将和谈之事谈妥。  

按理说两国和谈只用了七天时间,在以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用了这么短时间,便平息了两国的争端,这是因为辽皇不断催促的结果。  

每在定州城多呆一日,便多一分危险。  

若说辽军大队人马护送辽皇后退,却又怕在和谈并没结束之前,西夏会派人马半路埋伏。  

和谈结束后,李元昊拿着两边的起草的最后条款,看了一遍便哈哈大笑起来。  

“如今与辽国战事既已完结,宋国对我西夏来说,又有何惧!”李元昊信心十足,根本看不起宋军。  

“大王,我西夏与辽国约为兄弟之邦,还须大王与辽皇会盟。如此,才算是正式结下盟约。”萧惠道:“臣已经命人,在定州城外三里之地,搭下高台。介时可请大王与辽皇共登高台钦定盟约,如此便可盟约礼成。”  

李元昊冷笑道:“好,你安排便是,只不知耶律宗真有没有胆子来。”  

事实证明耶律宗真还是有胆子的,结约当日在高台与李元昊相见,斩白马立下盟约。  

这盟约没什么实质内容,并没有互相帮扶攻守的条款,除了提出互不侵犯,主要就是辽国对于西夏地位的一种承认。  

至少在辽国这一方,在法理上便为西夏称帝创造了合法条件。  

立约前后不过一个时辰不到,便结束了这等盟约仪式,这等匆忙的过程前所未有。  

当天午时,大队的辽军从定州城出发,纷纷向北退去。  

半月之后,耶律宗真所部与耶律重元所部汇合。  

耶律重元迎接拜见耶律宗真,便赶忙问候道:“陛下前方失利,臣弟在后方甚是急切。本欲提兵往救,岂知兵到半途,便收到了辽夏和谈之事,这才松了口气。臣弟以为,陛下与西夏和谈是件好事,此事实是为我大辽百姓着想,使之免去了许多负担。若非陛下圣明,我大辽的将士们,怕是还在望乡而叹吧。”  

自上次被耶律宗真训斥,耶律重元见到辽皇耶律宗真便有些小心。这次更是刻意讨好,替辽皇开脱。  

可是这些话听到了耶律宗真的耳中,便成了一种讽刺。  

好似是在指责耶律宗真大意无能,与耶律重元深入敌后大败元昊相比,更是不堪。  

耶律宗真不对比还好,越对比便越是感觉自身显得无能,且没有皇帝威仪,越是觉得有些不安。  

倒是耶律重元一直没在战场出手,一出手便十分亮眼,转战千里屡败敌军。在耶律宗真想来,耶律重元已经被封为皇太弟,再有这等英武事绩,便有明君之象。  

于是耶律宗真便有了很大的危机感,看着耶律重元极其厌恶。  

“重元,若非是你给了李元昊诈败的机会,朕如何会中了他的奸计?”耶律宗真本想随意应付一下便好,但是却鬼使神差的将责任推到了耶律重元的身上。  

本来这是迎接耶律宗真,周围尽是军中将领与朝中大臣。大家听到了陛下的话,也都露出吃惊之色。  

耶律重元看到自己兄长冰冷的眼神,不由全身发抖。  

“臣弟,不敢。”耶律重元急忙躬身道。  

“你不敢?”耶律宗真呵呵冷笑,“朕立你为皇太弟,便是念在兄弟之情,打算将来让你接位的。但是朕却觉得,你有些等不及了。”  

耶律重元吓坏了,自己大哥这是要疯啊。  

他急忙跪倒,“陛下明鉴,臣弟若有这等心思,便叫臣弟五雷轰顶化为焦炭扬灰而死!”  

西北招讨使萧孝友看到情况不对,急忙出列道:“陛下息怒,皇太弟并无阴谋暗害陛下的心思。他若有这等心思,当初便不会揭发太后了。皇太弟乃是陛下一母同胞的兄弟,臣望陛下兄弟和睦莫要迁怒之。”  

没人劝的话,耶律宗真或许还会自己找个台阶。现在有人劝阻了,耶律宗真不由更是怒火升高。  

“哦?你的意思,重元当年便可被母后立为皇帝。如今朕斥责于他,反倒是朕的不是了?”耶律宗真面色不善的道。  

萧孝友心中一紧,急忙躬身低头道:“臣非是此意,臣只是希望我皇重新振作,莫以一得失而论成败。此次虽因不利,与西夏结下盟约,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