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徐冽篇之三(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003:徐冽篇之三徐照接到那封信,是在那天黄昏时分。  

成荣送信之前特意跟他爹交代过,不过徐冽的下榻之所,他给隐瞒了。  

他爹点了头之后,他才往统领府把东西交给徐照。  

但是成荣其实也有点儿虚。  

他虽然不是个纨绔,可是面对徐照这种久经沙场又统领禁军多年的人,他还是打心眼里就有点儿发憷。  

要在徐照跟前撒谎,他怕他撑不住。  

所以留下那封信之后,就匆匆离开了统领府。  

徐霖再找上他都已经是后话了。  

徐冽在上京一待就是三个月的时间。  

那三个月里,他出入都会戴上那个帷帽,遮挡住自己的脸。  

昔日里风光无限的徐家小郎君,出门上街都是掷果盈车架势的人,如今却连真面目示人都不敢。  

因为他做了叛家之人。  

徐照做事也是狠绝的,战场杀伐历练出来的铁血手腕,他一旦做了决定,就不会给彼此任何余地。  

在接到徐冽留下的那封要跟徐家断绝关系的信之后,他便放话出去,以至于短短三日光景,满京城就没有不知道的。  

世上再无徐六郎。  

没有人知道徐冽的去向,那些日子里徐冽走在街上,偶尔会听见几句惋惜感慨,更多的是对他的指指点点。  

原来他曾经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徐家。  

成荣又来了。  

徐霖痊愈了,徐照也好像放下了这件事。  

整个徐府从上到下,再也没有人敢提一句六郎君。  

徐照说,只当他从来没有生过这么个儿子。  

于是徐霖往来成府次数多了起来。  

“你们真不愧是兄弟,真是了解你大哥,他这才痊愈,大统领也刚把这事儿放下,他就恨不得见天泡在我们家。”  

成荣端着茶杯,几辈子没喝过茶似的,举盏尽饮,根本就不是品茗,纯属在灌水。  

徐冽白了他一眼:“没事,我大哥不是死缠烂打的人,最多再折磨你半个月,你只要一口咬定说不知道我的去处,他就不会再去找你了。”  

成荣放下茶盏之后吞了口口水,犹豫着问他:“你没事儿别让人到府上找我啊,你说我是来还是不来呢?万一你大哥安排人跟踪我…”  

“我大哥不是那样的人。”徐冽话音重了些,“他是坦荡君子,不干这样的事,心里再怎么不信你说的不知道我的行踪,也不会安排人监视跟踪,他只会登你们家的大门去追问你。”  

成荣两只手举起来,做了个服软姿态:“得,你说的都对。”  

“所以我让你打听的事情,有没有什么消息?”  

成荣摇头说没有:“那位殿下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他的行踪哪里那么好打听的。  

而且我真的…你真打算去投靠那位殿下吗?”  

他总觉得这事儿实在是太没谱了点儿。  

从徐冽第一次跟他说,他虽然还是在忙徐冽打听消息,可心里头老是没底儿。  

成荣口中所说的那位殿下,便是昭宁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宗人令燕王赵承衍。  

昭宁帝御极之初杀伐果决,兄弟手足几乎被他屠戮殆尽,他好似对燕王也有诸多不满,可终究有太后护着,他从没对燕王府出手过。  

而这位燕王殿下最是个寡淡性子。  

他虽然掌管宗人府,赵氏宗亲之中他身份又最为贵重,偏偏凡事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这天底下,与他息息相关之事,似乎又没有几件了。  

说他深居简出倒也不至于,只是他做事从来太过随心,怎么高兴怎么来。  

除了执掌宗人府外,他手上再没有别的实权。  

追随他…追随这样的人,若能得他信任倚重,固然也是一条出路,只是今后都只能为燕王府效力。  

况且天子忌惮,一旦追随了燕王,在皇上那里,就真的再没有出路了。  

这些话他也不好宣之于口,便没有说给徐冽听。  

但成荣打心眼里,还是希望徐冽能够慎重考虑的。  

徐冽似乎看穿了他心中所想:“有徐照在,你觉得在天子面前,我还有别的出路?”  

成荣呼吸一滞,叫徐冽倒噎住:“说不得过个三五年…”  

“哪有什么说不得。”徐冽摆了摆手,“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他去清宁殿求情,皇上都准了,我有什么分量可言?  

总要为自己谋条出路的。  

入朝出仕行不通,燕王府是个不错的选择。  

难不成还去选择晋王府?那岂不是更不成了。”  

“那你就不能——”  

徐冽叫了成荣一声,连名带姓的叫他,显得格外郑重:“你知道我。  

如果我愿意就此放弃,天下之大,我哪里去不得?  

天门山当然也是可以回去的,莫说师父在,就是一众师兄弟与师姐妹,也没有不接受我的。  

可我志不在此。  

况且投燕王府麾下,我有信心,凭我的本事,早晚能得燕王器重。  

他是宗亲,是天子胞弟,只有他肯为我出头,替我说话,我才有你口中那个说不得的未来。”  

成荣觉得徐冽一定是疯了。  

他原来寄希望于投靠燕王之后,再由燕王向皇上举荐,在朝中为他说项,从而入朝,立足,带兵。  

这怎么可能——  

“六郎,你脑子没有糊涂吧?”  

徐冽的脑子当然没糊涂,也永远不可能糊涂。  

天子和燕王水火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