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警告(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等到其寿元不多之时,才会不用旁人去劝说,自己就会走上这一条路。  

就像当初的她。  

虚影在陈知行面前缓缓消失。  

这一次,对方没有接着青雉仙剑的掩护,而是直接消散与空气之中。  

地面震动了下。  

却是察觉到对方离去的白蛟,终于放下心来动了动。  

“那就是金性?”白蛟忍不住出声询问。  

“算是金性,也不是,准确来讲,她是组成金性的一部分。”陈知行表情冷淡的给出答案。  

“原来这就是金性啊”  

白蛟似是感叹,却没显出多少悲伤。  

她不觉得自己这辈子有证道长生的希望,也就不去追求所谓的金性与长生之间的因果。  

眼下真的见识到了所谓的‘金性’的真相后,也没太多的情绪波动。  

冷冰冰的,真不愧是冷血动物。  

过了片刻。  

察觉到陈知行没有再次开口的意思,白蛟的身躯与大殿内游动了一圈,随即又把自己蜷缩成蛇阵的模样。  

“我现在知道什么是金性了,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管这一境界叫做长生境了真是形象的形容词,也只有你们人类能想的出这么贴切的词汇。”  

陈知行默然。  

一序的长生真人寿三千,之后每进一序则延寿不等,强如一妙真人那般六、七序的圣地之主,哪怕过去六七千年,也不过是走完自身寿命的小半。  

可就算是这样,其寿命也有着尽头,就算走到九序、十序,其最大寿元亦不过是两三万年。  

两三万年的寿命,对凡人来讲,或许算得上是长生,被神话为长生的神仙亦不为过。  

可若是只有第一序列的长生境修士,又凭什么被称之为长生真君?  

要知道,哪怕是绝颠境,都有着两千年的寿元!  

而绝大多数的长生真君,终其一生亦不过是在第一序列打转!  

二者之间的寿命差距不过千载,后者凭什么能挂上一长生的名号。  

曾经刚刚接触这些知识的陈知行,还曾以为所谓的‘长生’,不过是因为其有了能够‘无限延长自身寿元’的道路,所以夸大一些称呼自身为长生境。  

可现在。  

当获得了一份真正的‘金性’后,陈知行终于发现,长生真君,真的是能够长生的。  

只不过,这里所描述的‘长生’,与大多数人所想象的不同,并非是活着的时候以修为长生久视,而是在其死后,以金性之姿获得长生的资格。  

金性不朽!  

天玄界内所推行的修行之路,乃是以一方世界为根本,化作无数条可修行的道路。  

最初有些道路很窄,且前路可见,修士与真吾境踏上这一条道路进行修行,若是未来能够证道长生,既可以称之为把这一条道走到了极致,待其死后,既可以金性之姿态,畅游与这条大道之内,与天地同寿,几近永生不死,只要还有后辈修行同样的道,他们就是不死不灭的。  

他们之道既金性!  

他们既金性!  

因为他们对这一方天地有功,用他们的修行替天地补全了一些法则!  

甚至与他们自身,就是所行之道的主人,亦可称之为一道之主!  

金木水火土,风火雷电,阴阳生灭.  

掌握了这些主干的金性,就是一道之主。  

按道理将,但凡可以修行的道,都可以证道一颗道果,其人自然可得以金性之姿获得长生,可被称之为一道之主。  

可若是后人走上了前人的路呢?  

一条大道,只能够有一位道主,后人若是走上了前人之路,所行之路相同,那么谁得长生?  

位置就只有那么多,你若是想占据前人的位置,就只能把前人顶替掉。  

如何顶替?  

自然是在这一条大道上走的更远,更深,超出前人的束缚,自然也就顶替掉了对方在这一条大道之上的位置,也就顶替掉了对方的身份,成为了新的‘金性’。  

作为后来者,你想证道长生,得到金性,却要干掉前者,那么在你之前证了同一条道的修士,也就是金性,他会同意么?  

自然不会!  

你这就是在要他的命!  

金性不同意,可修行一事从来都是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被后人超越从来都是理所应当,那么作为被后辈拍在沙滩上的前辈们,又能够如何应对呢?  

不让后人修行?  

不可能。  

没人修行他们之道,他们的金性既会枯萎,死去。  

修行的人少了,他们则是会变得虚弱。  

只有修行的人越多,他们才能够活得滋润。  

必须有人修行,身为金性,他们也必须把自身的道传承下去。  

可修行有成者,又很有可能会顶替他们的位置.  

于是乎。  

类似紫薇陈家的‘五行采气法’之类的‘长生秘籍’出现了,他们可以让人长生,却在长生之路上根本走不远,修行这样秘籍之人,既对金性无威胁,又可以滋养金性,可以说是完美的满足了金性们的需求。  

很好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功法被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世家。  

代代有着传承,偶尔诞生长生真人,待到其死后,残留的金性还能够回归主体,成为滋养金性的一份养料。  

可若是这样的情况下,依旧还能在这种被封锁了的大道上走下去怎么办?  

金性可以出面阻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