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提振气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施展针灸术治白血病,首先就要搞定这两大器官的要穴。  

同时这两大要穴又正好位于脊椎骨之上。  

骨血不分家。  

首先扎这两大要穴,意义非凡。  

很多学医者都知道,骨髓是造血的主要器官。  

治疗白血病的现代治疗手段,移植骨髓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恢复患者的造血功能。  

很多人可能认为造血干细胞就是骨髓。  

这是绝对错误的认知。  

骨髓腔内包括造血细胞与骨髓基质。而造血干细胞属于造血细胞的一种。  

它是种子细胞。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造血干细胞是人体的一种具有增殖和分化功能的细胞,可以生成人体各种血细胞,是人体一切血细胞的种子细胞。  

白血病患者的病因是什么?  

这里科谱一下。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白血病其实就是造血功能受到了抑制,发生了病变。  

就好比天使坠落以后就变成了恶魔阵营的坠落天使,无恶不作。而且有可能实力大增,回过头来对付没有坠落的天使。  

病变的白血病细胞,就可以理解为造血干细胞中有一部分邪恶份子,坠落后,要把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全部干掉。  

它的增殖速度非常快,要远远高于正常的造血干细胞。  

哪怕是自损一千,杀敌八百的打法,它也是稳赢不输的。  

这也是为什么白血病难治。  

就算植入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到患者体内,也有可能失败,又或者暂时治好了,过一阵子又复发。  

因为植入过去的正常造血干细胞相当于派去对付邪恶白血病细胞的援军。  

可能植入得太少,打不过疯狂增殖后的白血病细胞。  

又或者这一仗打赢了,没过多久,白血病细胞死灰复燃,又开始反扑。  

这就是白血病复发了。  

李权从钱乙那里学到的幼儿血病专治,包括治疗多种血液疾病的方法。  

治疗白血病,只是其中一种。  

钱乙提出的治疗白血病的理念就是,想方设法的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这个提升是全方位提升,多种治疗手段同时施展。  

针灸的作用是什么呢?  

提振病人的气血,让病人原本羸弱的气血一点点恢复士气,重新恢复活力。  

所以,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理念,与西医研究出来的移植造血干细胞其实有着本质区别。  

移植造血干细胞就是永久性的派一批援军到患者体内。  

这种方法,其实更有点像是授人以鱼。  

而中医治疗白血病的方法看起来有点像是愚公移山,有点笨。实际上却是大智若愚,授人以鱼,总有吃完的时候。  

授人以渔才是王道。  

中医就是帮助患者重新站起来,重新恢复造血能力,可以打持久战。甚至变得越来越强,最终真正消灭邪恶的白血病细胞,得以治愈。  

理疗室内,李权的额头上早已经满是汗水。  

因为苏菲只穿着内衣,再加上她的身体虚弱,所以室内的空调温度调到了25度以上。  

白血病人最怕感染与出血。  

受寒就容易发生感冒。  

用中医的话说,外邪这时候就入侵了。到时候会非常麻烦,甚至足以致命。  

李权这么爱苏菲,肯定宁愿自己热成狗,也不愿意让苏菲受寒着凉。  

如果在手术室,可能还会有专门的护士帮他擦汗、递银针。现在他可没有这种待遇。  

只有未来的丈母娘一脸紧张的站在对面盯着。  

丈母娘可不会心疼女婿累得满头大汗,她只担心自己的女儿身上扎了这么多口可怕的银针,会不会有事?  

人都是自私的。  

即便是亲戚也有远近之别。  

更何况李权还不是苏菲母亲的亲人,只是她的准女婿而已。  

在丈母娘与岳父眼里,女儿肯定才是最重要的。  

女婿毕竟隔了一层。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会留下一句千古良言,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打亲戚工。  

老丈人也好,丈母娘也罢,平时看着对你嘘寒问暖,那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你对他们的女儿好。否则,他们分分钟可以跟你翻脸。  

时间过去了六个多小时,此刻已经是傍晚七点多了。  

李权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又渴又饿又累。可是他还得坚持着。  

因为这次治疗如果没有起到效果的话,很大概率,苏菲的父母就不会再让他有第二次治疗的机会。  

“只剩最后四针了,加把劲!”  

李权的眼神变得坚定。  

反倒是苏菲,居然趴在理疗床上睡着了。看上去,睡得还挺香甜。  

要怪只能怪李权的针灸术水平太厉害,看似五六寸长的银针扎下去,她却连一点痛感都没有。  

还有一个原因。  

李权正在施展的针灸术,有着提振气血与催眠的作用。  

又是半个小时过去了,李权终于扎完了最后一针。  

苏菲的背部变成了诡异的暗紫色。  

看上去非常吓人。  

这有点像是死人身上才会出现的尸斑。  

要不是她的呼吸声一直很匀称,再加上身体微微起伏,很有节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