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一战爆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也没给治安带来太大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建设,华东自治政斧已经有了一支较为严密的执法队伍。特别是警察部队,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最近最为重大的行动就是对青帮份子的清扫,特别是华东警察进入上海租界执法后,青帮份子又被逮捕了一大批,地方上的黑恶势力被扫荡了一遍,地方上也清静了许多。

杭州已经被西方人誉为是远东第一大都市,直接超越了上海。

人们行走在这个远东第一繁华的都市里会有很奇特的感受,这里的人们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同时这座城市也像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施工现场。

大学城、研究所、大工厂在郊区林立,城区内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等等一应俱全。

而华东自治政斧,则位于西湖区。

除了一个巨大的华东广场外,其他的看上去甚至不如大学城里的建筑气派。

杭州湾,则是一个忙碌的区域,不断有货船进进出出,集装箱码头正在忙碌的运转,这让码头工人的需求量减少了很多,但码头上依旧能看到众多的码头工人正在忙碌的搬运的货物。

中国的巨大变化,已经让世界惊叹不已。

华东自治政斧,也成为了世界上一个让人不可轻视的政体。

特别是中国的工业,在今年突然发力,预示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进程。

……在欧洲,气氛愈加紧张。

两大阵营已经在军事上的预算已经达到了,德国今年确定了20亿马克的军事预算,已经占到了财政预算的一半。

这意味着,军备竞赛已经达到了德国所可以承受的最大范围,同时法国也达到了军备竞赛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

唯独英国在财政上要宽裕得多,因此还是暂时可以承受的。

在这样的敏感时刻,任何一点摩擦,都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从而引发两大阵营的宣战。

让法国很不爽的是,他们的情报人员获知,中国华东自治政斧正在不断的向德国输送作战物资。

但目前两大阵营还没打起来,对华东自治政斧这样的行为,法国也无法进行制止。

华东自治政斧自上次把储备的军火大部分都运到德国之后,又开始向德国输送各种作战物资。

例如铁矿石、原油、煤炭、水泥、药品、罐头,这些都是华东自治政斧往德国运输的物资中数量较大的。

特别是铁矿石和原油,西奥的大铁矿实在太廉价了,华东矿业公司用的是十分先进的挖掘设备,生产成本很低。

原油更是便宜得要死,如果说在澳大利亚采挖铁矿还有关税一说的话,那么在拉希德阿拉伯运原油则没有任何的关税,而且开采成本低到让人发指。

德皇对此很高兴,让下面积极配合中国华东自治政斧的动作,凡是他们要多少仓库都可以提供给他们。

华东自治政斧则是有计划的在往德国储备作战物资,华东自治政斧手上的财政还算是很充裕的。

毕竟各部门那么多经费在,反正一时半会不会用出去,可以先拿来挪用一下,而且今年的各种收入还在不断的收上来。

按照原来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八月爆发,华东自治政斧还有六个多月的时间向德国储备物资。

华东集团的盈利则大多用在继续扩充产能上,但也有一部分的钱被抽调出来,用在向德国储备物资上。

并不是所有物资都是华东自治政斧积压在德国,德国因为有二十亿马克的军事预算,加上德国已经抽调很多资本回国,正在到处收购作战物资。

只是很多物资放一放,能赚到更多的钱。虽然这种储备造成了一些资金的积压,但德国的资金也在流入中国,积压状况还算比较轻微。

国际市场上,很多东西的价格都开始往上翻,华东自治七省的许多工厂都开始三班倒进行生产。

虽然还没有进入大战,但中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逐步来临。

相比之下,法国的动作就比较迟缓了,否则也不会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后叫着一天生产不出十万发炮弹,战争将无法持续的话了。

德国今年就向华东自治政斧下了五百门速射炮的订单,这种速射炮在国际上卖得一直不错。

这本来是法国人的速射炮,但被华东自治政斧捷足先登,成了华东自治政斧拥有这种75速射炮的知识产权,法国也就不能生产了。

为了能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到货,夏钧花积分扩充了军工产能,德国的口径子弹年产量从原本的一亿发提升到了三亿发,由于华东自治政斧的民兵有在使用毛瑟步枪,所以之前的子弹已经储备了近一亿发,这些子弹已经运到德国去了。

子弹产量扩充到这么多也就差不多了,这花掉了夏钧五千万点积分。

毕竟一战爆发后运不出去了,好在华东军也使用口径的子弹,除了zb-26外,还有08/15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今后华东军还将装备一种强悍的德国通用机枪——42,对德国弹的需求量还是有的,这些产能并不会被浪费。

在火炮方面,现在的主打产品也就是75速射炮,以及掷弹筒。各国对掷弹筒的兴趣都较大,毕竟这种不占编制的单兵武器有着不错的威力。

自从华东商馆在各国推销军火开始,这两种主打产品的订单就一直不错。

夏钧花了一亿点积分,把军工厂用于生产火炮的设备扩充了两倍,这些机器并非只能用来生产75速射炮,所以投资是很划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