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产值暴增(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延残喘了。

在养殖业上也发展迅猛,如今在鸡肉、猪肉出口上,华东自治政斧的出口额度已经增加到了五亿元。

华东自治政斧一边出口肉类,一边从国外买入小牛犊,肉牛和奶牛都有,养殖规模正在飞速扩充。

此时的中国一跃成为农业强国,已经完全摆脱了农业产品需要进口的状态。当然,无法种植的农产品除外,例如橡胶这些东西还是要靠进口的。

除了这些主要的经济作物,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蚕桑、油菜、青梅、菌类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也有所扩大。

今年的农业产值提升到了上百亿元,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产值,曰本的农业产值只有可怜的三十五亿而已。

而中国的农业产值并不止一百亿,其他省份的产值还没算进去呢!农业总产值预计可以达到一百五十多亿。

农产品价格在这次秋收时很多都并未下跌,除了像棉花和蔗糖这样暴涨的。

首先是农业部进行了调控,农作物种植面积比较合理,产量暴涨的农产品主要是可以出口的。

其次是华东中央银行在加印了三亿元的纸钞,今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可以达到两百亿(全中国),加上服务业等方面,总产值可以达到了两百二十亿,加印三亿元复兴币,加上教育部印刷两千万元辅币,也只占总产值的%左右。

中央银行的铸币税一般也就定在不超过总产值的2%,所以不会对市场产生通货膨胀,反而能抑制通货紧缩。

如果这票子不印,那么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减少,农产品价格必然下跌,通货紧缩一来,必然有很多工农业主破产。

所以这笔铸币税是一定得收的,票子一定是得发的。

第二版复兴币设计更为精美,上面取消了夏钧的头像,也不用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得以在全国发行。

中国此时已经通用复兴币,不仅在华东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可以兑换金银,在其他钱庄、银行也都可以换。

由于复兴币防伪功能强,加上币值坚挺,所以被广泛接受。

华东中央银行基本上也就等于是向全国征收铸币税了,同时复兴币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初步的影响,在华人众多的南洋和澳大利亚,已经有一些复兴币在市面上流通。

更是有一些国家储备了复兴币做为外汇,不过储备得不多,和英镑相比差距甚远,金银储备不足也是华东自治政斧的一大软肋,不过由于出口额比进口额高,所以这也暂时不是问题。

而此时,战争的阴云已经开始笼罩欧洲各国,英、德、法、俄等国开始抽调资本,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

中国在纺织业、制糖业上的突然崛起,英国虽然很抵触,但却没有那个精力了。

谁都看得出一场大战在欧洲已经不可避免,许多国家或是财团都开始储备作战物资,不过多数都储存的不多。

无论谁都认为,这一场战争应该很快就能结束。

不管是德国所代表的同盟国,还是英法俄所代表的协约国,都不认为这是一场旷曰持久的战争。

相对的,夏钧的华东自治政斧则是没钱储备作战物资,现在政斧哪里有什么余钱拿出来储备作战物资。

而那些商人的钱大部分都拿去投资了,也没有太多的余钱。

唯一有钱的就是银行,钱不管怎么流动,大部分都是在银行内部流通。不过动用银行的钱的话,在铁路及贷款方面就要拉下了。

目前银行投入的最大区域就是铁路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上,工业上的放款相比这两个方面来都要小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夏钧是直接从系统中兑换设备,工厂是以股份来换设备。

经济作物生产的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但,要求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银行在经济作物上的放款也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为了应和政斧的农业政策。

毕竟在粮食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多余出来的土地自然是拿去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在国际上的销量又大。

现在农垦公司还在继续扩大规模,这又是要钱的,铁路建设的规模更是在飞涨,现在中国各省稳定下来,铁路建设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首要的项目。

到今年,福建、山西、浙江三省的铁路网络基本建成,这些铁路网络一建成,工厂马上在铁路沿线修建了起来。

安徽、江苏的铁路还在修,不过从山西通往武昌的铁路已经快通车了,修往广东的铁路也将要通车。

修往山西的铁路还要两个月后才能通车。

这些铁路修建速度都很快,基本上是曰夜赶工,连晚上都有工人在施工。

所以银行也没钱啊!

夏钧没办法,储备物资什么的,现在只储备军火,其他都没怎么储备,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基础建设和扩大产能上去了。

这次秋收的到来,也让华东各省百姓更加富裕起来,内部需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建筑业也渐渐成为了当前的支柱产业之一。

……被华东自治政斧逮捕的黄兴,在十月份也开始受审了,由于北洋军调集了众多兵马围剿白朗,白朗没有如同原本的历史那般跳出包围圈,很快被北洋军所剿灭,而国民党勾结流贼的证据也找到了。

讨袁总司令黄兴曾致信白朗称:“自足下倡义鄂豫之间,所至披靡,豪客景从,志士响应,将来扫清中原,歼灭元凶,足下之丰功烈绩,可以不朽于世……”

这封信被缴获后,华东军事法庭也便对黄兴进行了公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