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逼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秦珏的直接让萧成军愣住了,他身后的军师等人也愣住了。  

当秦珏身后的人齐举长剑高呼的瞬间,城墙上竟然传来不的骚动!  

朝廷害怕,让士兵退守,这就会让士兵有一种他们绝对打不赢的感觉,所以即便秦珏只有一万人,突然有个什么动静,还是能吓到他们。  

他们的反应,萧成军看在眼里,悲戚在心。  

如果他就这样放秦珏过去,那就是叛国之罪,被朝廷知道了,他们会先杀他的家人,以示惩戒。  

可如果不放秦珏过去,他们的家人又能存活多久?  

朝廷那些人实在是太乐观了,他们以为只要有足够的兵马,只要人数上能和敌人匹敌,就一定能守下剩下的半壁江山。  

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打过仗,没有将那些士卒的心情放在眼里,才会这么想当然。  

士兵也是人,他们的家人又不是都在京城,或者京城周边。  

一旦知道自己的家乡被放弃,他们不作乱已经是最好的状态,驻守?那简直就是个笑话!  

只可惜,他们没有人有勇气去终结这个笑话,既然秦珏要来,那就让他试试吧!  

反正国若不国,哪里有家?就算他的家人知道了,想必也是支持他的!  

只是很短的时间内,萧成军就做出了决断,他甚至没有和身边的军师商量,就从马背上下来了,单膝跪在秦珏面前,用内力高声喊道!  

“末将萧成军,恭迎太子归京!”  

他的话一出,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太子?是那个几年前被废掉的太子吗?他回来了?他带兵回来了?  

这个时候,一兵一卒都是助力,所以见太子带了这么多兵回来,而且看上去都是精兵,所有人精神都是一振!原本死气沉沉的兵卒看过来的眼神,也渐渐多了些光亮!  

主将做出了决定,他身后三人也没有犹豫,连忙下马跟着跪了下来。  

“臣等恭迎太子归京!”  

秦珏眯了眯眼,并没有下马。  

“诸位不必多礼,眼下大秦危在旦夕,所有虚礼一律可免,还请将军打开城门,本宫欲在明日之前,抵达京城!”  

萧成军明白秦珏的急切,既然已经做了决定,他也不扭捏了,直接站起身来,高举手臂喊道。  

“开城门!”  

他一声令下,城门上立马就有接令,并呼喝道。  

“——开城门!!”  

众人连忙动了,只听“吱呀”一声,城门被再次打开!  

如果是平时,秦珏想要策反萧成军哪有这么简单?  

只能大势所趋之下,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考虑,而秦珏的到来就是一股生气,这是低迷的死气中,大家最需要的东西。  

秦珏没有犹豫,率先骑马冲向城门!  

他也不担心会被驻军伏击,因为驻军如此士气不振,就算伏击,他也有信心可以杀过去!  

另一边,京城。  

柳家联合所有被抛弃的世家联名上书,跪求皇帝收回成命!  

这些世家之所以会被抛弃,主要原因还是实力不够强横。  

他们大部分都是二等世家,祖业都离得比较远。  

不像那些手握重权的世家,他们的祖业大部分都在繁华地界,自然不用担心。  

而柳家会沦落至此,也确实和谢琳琅有关,只是此时,柳家却不得不和谢琳琅联手,这还真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啊!  

他们的联名,并没有让皇帝改变主意,因为泽军已经打进来了,正在攻城略地。  

那些没有驻军的地方,只有当地的百姓和官兵驻守,随随便便就能攻破。  

但被攻破后,朝廷反悔,再想派兵收回来就难了,所以事况已经如此恶劣,皇帝也会有破罐罐子破摔的心思,轻易不可能收回成命。  

结果帝师也出手了,他在一月一次的公开讲学上,当众念了一篇《亡国赋》!  

其赋言之凿凿,从多个方面论证国之将灭,让在场上千学子都怅然涕下,悲拗不已!  

而《亡国赋》最后一句,更是得到了所有饶响应!  

国可亡,气节不可失!  

纵然战死,不为亡奴!  

这句话完之后,全场学子都站了起来,其中,有人大声道。  

“不能这样下去了,不能让大秦的基业葬送在一群贪生怕死的人手里!我等虽是读书人,却也能上战场,杀外敌!我们不要退守!要进攻!我们不要恐惧,要战争!”  

他的话将所有人都撼动了!  

紧接着就有人喊道,“我等上万民书,让陛下亲鉴!陛下必须看到万民的意愿,看到下的意愿!纵然战死,不为亡奴!这一点,我们绝不屈服!”  

他的声音落下,周围的老百姓也是一片响应之声!  

很快,一场浩浩荡荡的民动就这样发生了,所有学子带头抗议,百姓也是如此。  

他们有的只是来京城做生意,有的还有族人在他乡,此时那些人都身陷战火之中,无人保护,他们这些人不能什么都不做!  

眼看民间隐隐有反抗的势力滋生,这让朝堂上的人都有些慌了。  

这种情况下,朝廷已经禁不起任何一点变故了,帝师这是想做什么?是想趁机造反吗?  

京城的百姓闹了一一夜,那些官员都不敢出门,他们在家写好怜劾帝师的折子,就等着次日早朝,先发制人。  

皇帝也听到了,他想派兵压制,却压不下去,这让他一夜未眠,思考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