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雨夜风暴(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谁?”  

“右相。”  

李客师缓缓道“在你出征前,朝堂刚出过上官仪弹劾武后之事,最终以上官仪失败告终。上官仪之后,陛下一度以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兼右相,大司宪窦德玄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  

杀了上官仪,贬了郝处俊。  

但是近几年,朝廷中枢又有变化。  

首先是令原本工部尚书阎立本为左右。  

接着又封安西大都户府长史,李敬玄入中枢,为右相。”  

说着,李客师略停一下,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目光,向苏大为道“之前的右相都从中枢选拔,但李敬玄却是从地方直入中枢,可谓一飞冲天,你以为是为什么?”  

这话,令苏大为越发糊涂起来。  

李敬玄?  

名字有些熟悉,自己认识吗?  

“能直入中枢为右相,那必须有相当的能力和贵人相助,而满大唐,能做到这一点的贵人,除了武后,便是陛下。”  

“你倒是不傻。”  

李客师抚着长须,微微颔首“李敬玄,一向都被认为是陛下的人。”  

“被认为?”苏大为品着这三个字,感觉有些古怪。  

“他是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曾得中书令马周的推荐,为陛下潜邸时的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转吏部侍郎、吏部尚书。”  

苏大为不由倒吸了口凉气。  

李敬玄这履历,妥妥的高门二代。  

一路升迁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那他如何会远配到河西,去做裴行俭帐下长史?”  

苏大为问出来,却见李客师举起茶杯,慢慢喝了一口,似乎没听见一样。  

先是一怔,接着醒悟过来。  

这哪里是发配,恐怕是…武后不太信任裴行俭,所以要求上的一道保险吧。  

毕竟当年“废王立武”,裴行俭曾站出来,为长孙无忌一边说过话。  

李治和武媚娘纵然用他,也远谈不上彻底放心。  

“等等,他曾任裴行俭帐下长史?”  

苏大为猛地记起,自己当年征吐蕃,到达武威时,曾与李敬玄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双方相处的并不愉快。  

甚至起了一点小冲突。  

李客师放下茶杯“我就是知道你与右相有过一段,所以过来提醒你,如今反对迁都者,为首的是右相,因为他曾任过吏部尚书,而且有先父余萌,手段颇为高明,此人是继长孙无忌后,唯一一个,有能力统一朝中百官意见之人。”  

苏大为在心中默默补了一句那岂不是大唐版的意见领袖,哦,武林萌主。  

再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  

“迁都是陛下提出的,而反对迁都的,却是陛下手里的李敬玄?”  

傻子都能看出来不对了。  

“这里面水颇深,也许提迁都者,未必真的想迁都,反对迁都者,未必真的反对。”  

李客师意味深长的道“你还年轻,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老夫是怕你行差踏错,将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  

“郡公,以我现在的地位…”  

“你现在的地位?能抵得过陛下一句话吗?”  

李客师冷笑一声“数月前,裴行俭帐下王方翼回长安叙职,就因为上面一句话,便被去职待罪在家。你与王方翼,又有何不同?”  

说到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啊。  

王方翼虽然作战勇猛,但与我相比,毕竟还是…  

苏大为摇摇头。  

就算功劳在大,卷入这种站队的斗争里,还是危险万分。  

就算有不世大功,也不能当做免死金牌。  

“多谢郡公提醒。”  

苏大为诚心诚意,向李客师行礼“我会更加谨慎小心,轻易不表露自己态度。”  

说完,他见李客师面容放缓,似乎颇为欣慰,忍不住又问道“那陛下和右相,到底是唱的哪出戏?武后在其中又是…”  

李客师手指轻轻转动着茶杯,似乎在犹豫。  

“这话原本我不该讲,但你是我的弟子,也是我一手引进门的,还是我一族的护法金刚,这些话,也只有我跟你讲。”  

李客师沉吟道“明面上,朝堂是关于迁都在争论,背后,至少有武后与关陇、山东贵族的博弈,有陛下居中平衡,还有各种野心家上下其手,各种人想把水搅浑。  

最重要的是…”  

苏大为睁大双眼,听到李客师继续道“陛下既防着武后坐大,也要依靠武后;防着世家门阀,又要用世家门阀;而武后与那些世家天然便是敌人,现今已隐隐是寒门清流的代言者。  

这场争斗,既是武后与世家门阀贵族的斗争。  

又是门阀贵族,与新晋崛起的寒门的博弈。  

这其中的关系,委实错综复杂。”  

李客师看了苏大为一眼“这时候,代表着新晋军方势力的将星,你苏大为回到长安,等于是武后在天秤上重重落下一子。  

你觉得各方会放过你吗?”  

“呃…”  

苏大为一时哑然。  

怎么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火坑一样。  

谢谢你了,我的媚娘阿姊。  

“所以在局势明朗以前,我劝你不要有任何举动,不变应万变,待到局势明朗,方才下注。”  

“多谢郡公。”  

苏大为诚恳道“若非郡公,我只怕还蒙在鼓里。”  

“稳住,你要有定力,只要把这最艰难的一段熬过去,你的羽翼才会真正丰满,到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