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动长安(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什么人?”  

三郎的眼珠子一下变得赤红,回头恶狠狠的瞪了牛七郎一眼。  

那眼神,无声,却充满力量。  

仿佛在吼:你不配知道。  

三郎再也不看牛七郎,叉手向苏大为激动道:“末将,陇右老兵,延平折冲都尉,魏三郎,拜见逻些道行军前总管。”  

说着,用力振了振双手,声音锵铿道:“愿为总管效死力!”  

他的话里,透着铁血之气。  

赤红的眼珠,刀削般的脸庞,还有身上透出的煞气,从口中迸出的金石之音。  

让人仿佛看见陇右浴血的战场。  

看到手持横刀,红旗漫卷的大唐铁骑,咆哮着冲向敌人。  

那是经历过生死的老卒,才有的气势。  

整个城门口鸦雀无声。  

所有的百姓都吃惊的瞪大眼睛。  

他们虽没见过真正的战阵,但从这魏三郎身上,也看出来,这是一个真正浴血的老兵。  

而且身为长安的折冲府都尉,实权不小。  

像这样的铁血军人,居然大礼参拜,说愿为了眼前这个黑壮青年效死力。  

此人,究竟什么来头!  

总管?  

逻些道总管不是苏定方吗?  

不怪这些商人和百姓少见识,实在是此时消息远未有后世发达。  

更没有信息网络。  

此时的百姓想要知道朝廷的动向,全凭朝廷张榜布告。  

合着识字率也低,大部份都是文盲,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读懂朝廷放出的消息。  

而且还要看朝廷的消息放出了多少。  

像大唐对外用兵这种事,出兵前是绝对不可能张榜公告天下,告诉大家我们大唐出多少兵,谁为将,谁谁负责后勤。  

那不是脑残吗?  

长安城里不知多少各国的耳目,光是西域的商人,转手把情报一卖。  

那出征的唐军岂非全露底了。  

基本上,长安百姓只会隐约听说朝廷又用兵了,至于打的谁,派谁为将,大概率都是事后得胜归来。  

才会由朝廷张榜公示一下。  

然后贩夫走卒民间百姓,茶余饭后才多点谈资。  

这种情况下,大家能记住的也就是主将,大唐战神,总管苏定方。  

至于谁是前总管,谁是后总管,谁是行军总管,谁管后勤…  

谁特么要知道那些。  

百姓只想知道,这次又灭哪个国,杀了多少敌人,夺回多少牛羊牲口,多少奴隶和财宝。  

所以围着厚厚一圈的各国胡商,还有普通百姓,一时之间,脑子里都是懵逼的。  

逻些道总管除了苏定方,还有谁?  

这位黑脸汉子看着这么年轻,他,他也是总管?  

百姓们不清楚,不代表那些武候和城卫也不清楚。  

官家体制内的,自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和圈子。  

之前苏大为说黄安县令他们不知道。  

但此时魏三郎喊出“逻些道前总管”几个字,当场一帮城卫和西市署吏就吓尿了。  

呼啦啦,一下子跪倒一片。  

一个个以头触地,吓得浑身发抖。  

得罪了大唐的行军前总管…  

逻些道行军前总管,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武后视如亲弟的,名将苏大为!  

明崇俨看了一眼皱眉思索的苏大为,向安文生递了个无奈的眼神:“完了,漏底了,武后令我们秘密入长安,现在怎么办?”  

“怎么办?我怎么知道怎么办?”  

安文生肥胖的手掌一摊:“凉拌呗!反正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高个子?  

明崇俨看了一眼安文生,再看一眼比自己高出一头的苏大为。  

的确是高个子。  

这苏大为也不知吃什么长大的,就算在身高体壮的唐军中,都是罕见的高大。  

明崇俨站在他身边,堪比“最萌身高差”。  

仰头看了一眼苏大为,明崇俨嘴角抽搐了一下。  

自己这个子看来也不会长了,这身高,是自己永远的痛。  

贼你妈,应该离苏大为远一点,这参照物太恶心人了。  

“魏三郎,我记得你。”  

苏大为终于想起来了,微微点头道:“你跟过李辩,当时是前锋队的,我记得你。”  

“总管,你还记得我!”  

魏三郎喉结蠕动,脸上露出难以置信之色。  

当时征吐蕃的大军十几万人,就算自己是前锋军,可前锋军也有几万人。  

总管居然还记得自己!  

这一刹那,一股难以名状的激动,从他的心底涌起。  

赤红的眼中,亮起晶莹的雾气。  

“不光记得你,你那一队,萧归、胡十八、赵二郎、张敬之,每一个人,活着的,战死的,我都记得。”  

苏大为面容平静,声音里,却透着凝重之意。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我大唐的脊梁。”  

“总管!”  

魏三郎大叫一声,另一只膝盖也跪下,双手撑地,头颅重重的磕在地上。  

泪水从眼眶中奔涌而出。  

“三郎,三郎替袍泽们,谢总管!谢总管还记得我们这些老兵。”  

“起来,起来,不光是我,大唐上下,都不会忘记你们,我回来了,我会上书陛下,为每一位战死的老兵,立碑纪念,令大唐百姓香火祭之,还有他们的家人,我也会上书陛下,妥善安置。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谢总管!谢谢总管!”  

魏三郎跪在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