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境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那个倭女?”明崇俨问。  

“我过去看看。”  

“那这两人怎么办?”  

“你替我看着。”  

“又是我?”  

明崇俨脸都绿了,刚想拒绝,苏大为早已向寨口声音传来的方向飞掠而去。  

“恶贼!”明崇俨低骂一声,好像遇到苏大为总没好事。  

自己这次被发配到此,又不得不与此人搭档,这是老天对自己道心的考验吗?  

地上那个脾气很大小道童,浑身被银丝束缚,全身上下除了嘴巴能动,哪哪都不能动。  

一边如咸鱼般不住挺动着腰,一边破口大骂:“臭贼,有本事快把本道爷放了,与尔大战三百回合!”  

“臭小子,这么嚣张。”  

明崇俨冷哼一声,正要过去给这道童屁股上来两脚,忽然眼角一跳,通过眼睛余光看到一些古怪的事。  

地上,寨中那些尸堆里,有东西在动。  

血红色的天宇下,隐隐有清越的玉鸣声响起。  

宛如珠落玉盘。  

一些原本死去的亡灵,仿佛被唤醒了。  

夜空下,高悬的荧惑星,越来越近。  

一时间,整个夜空星月的光芒都为之所夺。  

只有那妖异的红色巨星,缓缓变大。  

长安,李淳风在王承恩的陪同下,急急向着大明宫赶去。  

在紫宸殿殿门前,他看到一个中年官员,正垂手立在殿下。  

李淳风一眼看去,认得是从前的匠作大监阎立本,设计并监造大明宫,近几年因为政绩不俗,被提拔为左相一职。  

“见过左相。”  

阎立本向他颔首还礼:“陛下在殿中等你。”  

李淳风点点头,在王承恩带领下,迈入紫宸殿中。  

殿中熏香浓郁,隐隐可见,高坐于座上的大唐皇帝李治,正一脸疲惫的斜靠在胡椅上,他的脸色不太好,透着一种病态的青白色,两眼浮肿,以手支着额。  

在他左手边,当朝皇后武媚正在帮他清理着奏折。  

这自泰山封禅后,已是惯例。  

李治身体不好,精力不足以应付繁重的政事,很多时候都需要武媚娘帮他。  

而武媚娘,也的确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与手腕的女人。  

不过…  

天象大变,武后的位置,已经岌岌可危了。  

步入殿中,李淳风向李治与武媚娘叉手行礼:“臣,秘阁李淳风,参见天皇、天后。”  

“秘阁郎中来了?”  

李治微微撩了一下浮肿的眼皮,眼中一片晦暗。  

这种神色,令李淳风心头不由一紧。  

在封禅以前,李治是那样锐意进取,朝气勃发,哪怕病体缠身,从他身上依旧是一种奋进和昂扬之意。  

但今日的他,却让李淳风感觉到一种…暮气。  

是啊,不论多强大的敌人,大唐都可以战胜,唯有一个敌人,是永远无法战胜的。  

那就是天。  

老天爷都示警了,按天人感应学说,必有人背这口锅。  

“李郎中,今夜荧惑守心,究竟主何吉凶?”武媚娘放下手中的奏折,向李淳风问:“是否有化解之法?”  

她的心中,应该是比任何人都焦急。  

但偏偏武媚开口,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不急不徐之感。  

仿佛这世上没有任何事能动摇她的心境。  

李淳风暗自打量武媚娘一眼。  

十几年下来,她的容颜丝毫不见衰老,依旧是那么容光焕发,美艳动人。  

李治坐在皇帝的位置,处理繁忙的政务,都快被熬干了。  

而武媚娘既帮李治处理政事,还生儿育女,处理宗室,还兴佛法,建佛寺,参加佛门祈福,只会比李治更辛苦忙碌。  

可从她身上,却不见一丝疲态。  

人和人的体质禀赋千差万别。  

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秘阁郎中,今日荧惑之事,你有何看法?”  

李治终于开口了,声音暗哑,能听出明显的疲惫。  

李淳风知道,那堆满了桌案的奏折,十有八九,都是弹劾的奏折。  

李治与武媚娘此时召他来,只怕是想从他这位掌握大唐星象的秘阁郎中口中,得到一些支持。  

但李淳风想说的,却不是这件事。  

略一犹豫后,他向李治道:“臣,请天皇天后,巡幸东都。”  

“嗯?”  

座上的李治与武媚娘,一下子睁大眼睛,一齐向李淳风投来质询的目光。  

东都洛阳,又是武媚娘口中的神都。  

居天下之中,佛法昌盛,而且水运便给,如今的武后十分喜爱,曾数次与李治巡幸东都,并在那里兴建佛寺。  

但无论是传统,还是大唐起国的道统,俱在长安。  

东都虽好,却不是久留之所。  

如今召李淳风来,是想听听他对“荧惑守心”有何见解?是想借他的口,堵住朝堂上的物议纷纷。  

毕竟,许敬宗只有一个,贺兰敏之也只有一个。  

再弹劾下去,哪怕李治想保,也难以面对汹涌的舆情。  

“回天皇天后,今荧惑守心,甚为不祥,臣推算过,主应大凶灾,长安只怕是难以应对,唯今之计,只有移驾东都,方可避祸。”  

“避祸?”  

李治口里咀嚼这个词,略显浑浊的双眼中,眼神一下变得锐利起来。  

“秘阁郎中,你是在教我做事?”  

天空出现荧惑守心之象。  

不光长安看见,远在西域、天竺、大食,等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