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疫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该干什么?  

苏大为竟有一瞬间懵逼。  

他做过将军,做过都督,做过行军总管,总过都察寺卿,做过不良帅,可唯独没有管过民生,没有在一地理政安民的经验。  

明崇俨这一句,倒是令他愣了片刻。  

不过,稍一思索后,他心中有了主意。  

“如今一是疫情,二是要控制流民,不使疫情扩散,那么首先我得知道本地的情况。”  

“方才我已经带县令巡视过了,黄安县方圆五十余里,人群聚集的就是这片山洼,现存人只有数百,而且过半染疫,这疫情来得蹊跷,至今不知是如何传播开的。  

本县也不知有多少人为了活命,逃蹿入山林,有的去了附近州县逃难,有的遁入山林,或许饿死在山中,或许为野兽所食,又或者是跟深山中一些土人在一起。”  

明崇俨丰神俊朗的脸庞上,第一次露出苦涩之意,他叉手道:“这种情况,我虽自诩多智,也不知该怎么办好。”  

“现在县里还有多少可用的人手?”  

“如你所见,就剩那三名衙役。”  

唐朝制度,上县,县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一人,从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尉二人,从九品上。  

中县,县令一人,正七品上;丞一人,从八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  

中下县,县令一人,从七品上;丞一人,正九品上;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  

下县,县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  

这些县的区别,只在于人口规模和官员品级。  

黄安县属于中下县,应有县丞一人,主薄一人,县尉一人。  

“没有了,除了我与那三名差役,已经找不到别人。”  

“主薄?”  

“数日前染疫死了。”  

“县尉?”  

“一夜之间,全家不见踪迹,大概是全家逃了。”  

“这…”  

这特么还能不能行了。  

“原来的县令是致仕还是逃了?”  

“我来了后听说,黄安县原来的县令,去岁被山中土人埋伏,被人用大棒敲碎了脑袋,那之后一直到现在,一直没有人补缺。”  

苏大为:“…”  

穷山恶水出刁民,连继任的官员都不敢来。  

这里不光有旱涝蝗灾,有疫情,还有爱敲人脑袋的土人。  

这是什么样的神展开。  

自己手下,连条破枪,不,连只狗都没有。  

就那么三个面黄肌瘦,看着也只剩一口气的差役。  

见苏大为脸色难看,明崇俨抬头看了看他:“若县令一时难以决定,在下倒是有个提议。”  

“你说。”  

“先吃饭吧。”  

明崇俨说得正气凛然,但是他的肚子,却发出不争气的饥鸣声。  

苏大为一脸诧异的看向他。  

却见他脸不红心不跳的道:“本地官仓早已经空了,穷得只剩下老鼠,我与那几个差役,已经断粮数日。”  

说着,他轻轻咳嗽一声,白皙的脸上,终于涌起一点晕红:“县令既然来了,想必是带了干粮,不如凑合着大家一起吃一顿,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你们…你们断粮数日?”  

“去岁旱,今岁涝,又逢蝗灾,又遇疫情,哪有吃的。”  

明崇俨两手一摊:“这几日我都是跟着这几名差役,满山挖野菜,折树根,好不容易打到条瘦得只剩皮的土狼,才勉强撑到今日。”  

苏大为听到这些,几乎惊呆了。  

这尼玛,大唐境内,还有这样的存在?  

这简直不是神展开,而是一个天坑。  

明崇俨见苏大为咬牙不语,试探着问:“县令,可否…带了干粮?”  

他的肚子又发出叫声。  

远处的三名差役,也望向这边,一个劲的咽着唾沫。  

若非他们身上还穿着皱皱巴巴的官服,几乎就和难民没什么区别。  

苏大为脸颊抽动了一下,从齿缝里蹦出两个字:“吃饭。”  

见明崇俨脸上露出喜色,苏大为叹了口气:“在长安也没想过会有今日,先吃,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明崇俨看看自己身上…  

我这瘦得只剩骨头了,好像也没什么减肥的余量了。  

篝火在燃烧,浓烟伴随着火光升起。  

一个破旧的铁锅子,被架在火上烧着,里面盛了半锅水,渐渐沸腾。  

李博坐在火边,看着火头,将手里梆硬的面饼掰碎了,一片片的丢下去。  

他丢的很仔细,但实则两耳竖起,在听着明崇俨与苏大为的谈话。  

“你们饿了许久,吃不得干的,一会待汤饼好了,凑合着喝两碗,不能多了,万一撑坏就不好了,吃的时候尽量慢些。”  

几名衙役一个劲的点头,两眼直勾勾的盯着铁锅,不住吞咽口水。  

他们的眼睛里闪着光。  

那是希望的光。  

这么久了,总算又来了位县令,听说是什么大人物,那些咱先不管,先把这顿饭给吃饱。  

吃饱了才能活下去,活着,才有希望。  

明崇俨双手拢在袖中,看了看傍晚的天色:“估计吃完,天就黑了,我带你到县里,就县衙里凑合着搭个铺头,虽然残破了点,但比在外面露宿要好。”  

正在负责今晚吃食的李博,听了一呆。  

他回头看了一眼坐在自己这边,两名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