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一盘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总管!”  

外面传来脚步声,帐幕掀开,王玄策走在前面,在他身后,跟着一群手捧着托盘,端着各式烤肉的亲兵。  

“酒肉都备好了。”  

“玄策辛苦了,来这边坐。”  

苏大为回过神来,挥手示意亲卫帮助将桌椅挪开,在帐中设起大桌,将酒菜都摆上,他与安文生、王玄策和李博都坐在一起,边吃边谈。  

“这一路奔忙着实辛苦,如何,还习惯吗?”  

苏大为举起杯中酒,主动向王玄策示意。  

王玄策忙举杯相迎。  

“适应,十分之适应,颇有当年征天竺的感觉。”  

王玄策一口饮尽杯中酒,摸了摸颔下浓密的胡须,声音豪迈的道。  

他的眼睛本就又大又圆。  

喝了酒后,眼中更是熠熠生光,显得精力旺盛。  

“不愧是能带着仆从兵,打下中部天竺的王郎君。”  

苏大为赞了一声。  

“总管过奖了,和您与吐蕃作战的谋略相比,我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王玄策深深看了苏大为一眼,心里生出由衷的佩服。  

他当年仅借了数千吐蕃兵,再加几千勃尼兵,便打下中天竺。  

世人只道他兵法出众。  

却没想过,这也证明吐蕃人的悍勇。  

勃尼,早已被吐蕃渗透,是看吐蕃眼色行事的,属于吐蕃的属国。  

当年借兵,王玄策还是动过一番脑筋的,先去吐蕃借来了三千兵,再去勃尼,勃尼一看,老大都出兵了,自然不敢不听,乖乖奉上七千骑。  

勃尼国小,出七千骑,那真相当倾国之力了。  

消灭中天竺的主力,仍是那三千吐蕃精锐。  

王玄策带领过他们,深知吐蕃骑兵的厉害。  

但这样的吐蕃,在苏大为面前,不说被秋风扫落叶吧,却也是一败再败。  

两相比较,苏大为用兵的厉害,那还用说吗。  

“北路军这一路都还顺利吧?”  

苏大为举起酒杯,又敬了王玄策一杯酒。  

王玄策忙举杯道:“多亏大总管与总管的谋划,您这一路吸引了吐蕃的主力,我们北路,倒是顺利许多,只打了几场小仗,除了山路难走,倒还算顺利。”  

早在酒泉之时,苏大为与苏定方谋划数日,终于定下对吐蕃的整个战略。  

就像是他军报里所说:战役上防守,战斗上进攻,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  

以苏定方和安西大都护裴行俭坐镇河西防线。  

牢牢挡住论钦陵的攻势。  

双方的兵力加起来接近三十万人。  

这叫战役上防守。  

战斗上进攻,则是苏定方派出苏大为这支偏师西进,突然翻跃大非川,直插吐蕃人的后院。  

这是攻其必救,正如高明的弈棋手,一子杀入敌人后方。  

吐蕃必须应子。  

所以论钦陵先后派出悉多于,派出弓仁,还派了阿桑骨等异人,还调拔数万精锐去阻截。  

还定下在乌延雪山诱使唐军入绝谷的计策。  

再加上乌海还有禄东赞坐镇,如此数路大军合围,以区区一万唐军,谅其插翅难逃。  

但吐蕃人谁也没想到,苏大为率领的这一万唐军这么猛。  

吐蕃人集合十余万大军都没能挡住。  

不但没挡住,还被苏大为将计就计,把入谷的吐蕃人,借着雪崩一块埋了。  

当年苏大为征西突厥一战,是他此生第一次参军,参加唐军对外的征讨。  

那一战,他学到了很多。  

学了突厥人的用间,潜伏,学了突厥人用黑火油,还学了借着环境,用雪崩来坑敌人。  

几次大战下来,吐蕃丢了大非川至乌海大片土地。  

论钦陵这边被苏定方和裴行俭牢牢钉在防线上,不敢稍退。  

若稍露破绽,裴行俭与苏定方,都不是吃素的。  

一为大唐战神,不世出的名将。  

一为安西大都护,苏定方的兵法弟子,亦有名将之姿。  

论钦陵面对这二人,动都不敢动。  

不但不能动,还要提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怕被唐军抓住破绽,将他的防线击破。  

若真到那一步,那吐蕃别说称霸雪域。  

恐怕真的要落到亡国的下场。  

论钦陵只盼着乌梭拉堡等后续的防线,能挡住苏大为,至少迟缓苏大为的攻势。  

以拖待变。  

拖住个鬼。  

打破乌海第二天,苏大为便挥军直入。  

急行百里,第三日到达战场。  

以轻甲步卒攀上乌梭拉山,以轻便的“火雷”投掷,轰击吐蕃人的石堡。  

前方以轻步卒开路,后方以大唐巧匠制成的投石机,将燃烧着黑火油的大火球,投向吐蕃人的阵地。  

那一仗,天空被火雨所填满。  

仅一日夜的功夫,乌梭拉堡告破。  

第六战就是勃列。  

在勃列,苏大为麾下唐军经历了最艰苦的一仗。  

最艰难的不是吐蕃人带来的麻烦,而是高原反应。  

海拔四五千米的勃列,令唐军大量非战斗减员。  

情势对唐军极为不利。  

哪怕早早配好了红景天等抗高原反应药物,唐军依然很难撑过缺氧反应。  

这一仗,唐军开始是凭着强大的意志力在支撑着。  

最后竟有一半的唐军,因为高反,无法持续战斗,倒在战线上。  

其中又有近千人,再也没有醒过来。  

成为此次征吐蕃,苏大为部,最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