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天兵照雪(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狼牙棒的木柄撞中巨汉胸膛,对方护心铁甲纹丝不动,背后却发出一声大响。  

一股狂暴的力量透体而出。  

巨汉发出一声大叫,仰面便倒。  

极柔软,才可以极坚刚。  

安文生所修阴阳互化之术,已臻化境。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随手甩掉手里的狼牙棒,安文生一伸手,将阿史那道真从地上扶起:“你没事吧?”  

阿史那道真看了一眼他的手,这只手,又细又白,保养得宜。  

光从外表上看,完全看不出这只手居然如此厉害。  

方才狼牙棒上的尖刺,只在掌上皮肤留下几点红痕。  

“还是你们这些异人厉害…”  

阿史那道真苦笑自嘲。  

若是自己有异人的本事,或许,或许赵胡儿就不会死。  

“小心!”  

安文生将他往后猛地一攥,正要出手,早有一骑自身旁掠过。  

苏大为人在马上,马槊轻轻一搭。  

从前方刺向安文生和阿史那道真的长矛仿佛被吸住了一样,随着苏大为的马槊滴溜转了半圈。  

两边枪锋一交,苏大为随手一抖腕,一股螺旋状的元炁自掌心随着槊杆,一直延伸。  

崩崩崩!  

电光火石杀那,敌人的长枪被无形的力量拧转如麻花。  

一圈圈的扭曲崩裂。  

苏大为龙子驰过,偷袭的那人早被折断而回的矛尖戳穿脖颈,仰面倒下。  

身后,崔器率领着重甲步卒,迈着整齐的步伐,如墙而进。  

隆隆隆千万人的甲叶碰撞,混杂成一种奇异的声响。  

一种坚如磐石,如山如岳的沉凝声。  

所有听到这声音的唐人,莫名安心。  

这是大唐最坚实的厚盾。  

骑兵为矛,步卒为盾。  

大唐武德,从来不止是骑兵,更是重装武卒。  

是长槊、是长弓,是陌刀!  

“槊!”  

崔器手执铁锤,厉声大喝。  

咚咚咚!  

鼓声一变,前排唐卒将扛在肩上的长槊举起。  

森寒的槊尖,在阳光下,在冰雪间,散发出刺目的光芒。  

整个战场,陡然安静。  

混乱冲杀的吐谷深人不自觉的停下了厮杀,呆呆的看着这支唐军。  

从灵魂,从骨子里,涌出一股战栗。  

大唐,那个可怕的战争凶兽,又回来了。  

从数十年开始,从大唐太宗皇帝征服吐谷浑开始,那股畏惧,便深深刻入吐谷浑人的骨子里。  

直到吐蕃从高原上崛起,吐谷浑人被吐蕃驯服,似乎也已经忘记了被唐人支配的恐惧。  

直到此刻。  

亲眼看着大唐重甲步卒列阵而来。  

看着那些明晃晃的精铁甲,看着如林的长槊。  

吐谷浑人畏惧了。  

“总管!将军,我们我们是忠于大唐的,方才寒拔部有人叛乱,我的人已经将他们杀了!”  

乌延达看着数十步远的苏大为,勒马不敢过去。  

他手里举着一个滴血的人头,用比哭还难听地声音大声向苏大为剖白自己。  

生怕被唐军当做逆臣第一个打击。  

苏大为骑在龙子背上,目不斜视,扬声道:“今日只诛吐蕃人,其他人等,既往不咎,若愿为大唐仆从,即刻散开,听从唐军调遣,战后必有重赏!”  

他并没有做势大吼,但中正平和的声音,却在整个山谷间回荡。  

掩盖了一切杂音。  

崔器在后方,随即大吼:“无关人等散开!”  

“散开!!”  

三千名唐军步卒齐声大喝。  

声如霹雳,震得四周的吐谷浑战马,惊嘶不已。  

一喝之威,能令数万吐谷浑人连同战马,为之神夺。  

“散开!快散开!”  

乌延达如蒙大赦,慌忙下令。  

各部酋长顾不上之前相互撕杀的仇恨,慌忙向四周散去,留出通路,供唐军通过。  

反叛者始终是少数。  

关键是混乱。  

这个时候,谁还敢乱?  

第一个跳出来的,必定成为大唐刀下祭品。  

“就让吐蕃人去挡唐人的兵锋吧!”  

不知多少吐谷浑人,在心中暗想。  

“弓!”  

“弓!!”  

崔器大喝。  

令旗官摇动青旗。  

唐军后队中,早有材官之士,将背上背负的大弓取下,暂驻脚步,取箭在手。  

“上弦!”  

“放!!”  

随着令官一声大喝,上千支羽箭同时向着天空四十五度角抛射出去。  

唰唰唰重达八两的铁箭头坠下,挟着巨大的势能。  

轻松的破开了吐蕃人的甲胄。  

一瞬间,地上就多出一片雪白的箭羽丛林。  

还有一堆或蠕动,或惨嘶,或僵直的身体。  

血水涂满了冰冷的山石。  

吐蕃人的队伍中,弓仁从马车上一下直起身,感觉浑身冰冷,呼吸几乎为之停滞。  

“大将,怎么办?”  

身边的副手焦急催问。  

从第一眼看到这支唐军的重甲步卒时,他们心里就有同一个念头——打不过。  

这并非是妄自菲薄。  

对上一千唐军,而且是失去速度的唐骑,他们尚有信心一战。  

可看到此时唐军步卒的阵容,还有出现在队伍最前端的苏大为时。  

包括弓仁在内,所有吐蕃将领都明白,战机已失。  

对上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