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帝王略论(上)(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繁重的公务,还要应付后宫的各嫔妃。  

就算铁打的身子都会熬干。  

针对他的身体状况,孙思邈沉思片刻,给出药石调理,饮食有节,食不过饱,多骑马散心,多步行踏歌等法子。  

听起来并无玄奇之处。  

“身体就像是房屋,平时的打理,胜过被虫蚀蚁蛀,风雨摧坏后,再去修补。”  

孙思邈道:“老道这里还有一套五禽戏,是传自当年神医华陀,若陛下坚持去练,相信保住较好状态不难。”  

“药老费心了。”  

李治感激的道。  

待一些事交代好,李治命武媚娘亲自送孙思邈去歇息。  

就在宫里找一处偏殿安置,离东宫近一些,也方便随时为太子诊治。  

处理完这件事,李治看了一眼苏大为,忽然道:“阿弥,你随我来。”  

李治带着苏大为,来到东宫一处偏殿。  

苏大为目光悄然打量,发现这里有些像是太子的书房,殿中摆满了书籍,桌上有笔墨等文房用具。  

四壁洁净,只有几副字画,依然显得极简洁。  

那些字龙飞凤舞,以苏大为的水平只知是好,至好是谁的墨宝却是不认识。  

挂在壁上的画,看落款一副是本朝丹青大家阎立本的一副醉道士图。  

说起此画,还有些典故,显庆元年,僧道两门多有摩擦,长安道人那一方,常以梁人张僧繇的《醉僧图》来嘲笑沙门僧人。  

后来僧众不忿,于是凑了几十万钱,请阎立本画了这副《醉道士图》以做回击。  

后世这两张图全都留传下来,颇有意趣。  

苏大为看到阎立本的落款,立刻想起此老之前是朝中匠作大监,“昭陵六俊”和“凌烟阁”功臣图,都是他的手笔。  

还曾监修翠微宫及大明宫。  

如今此老应该已迁为工部尚书。  

前两年还收到狄仁杰大兄的信,说受到阎立本的赏识,多次向朝廷举荐他。  

四周的环境观察已毕,苏大为的目光,下一刻便落在太子日常学习的桌案上。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性格习好,从他的日常用品,特别是办工学习的桌面上,会透露出最多的信息。  

喜欢用什么笔,什么墨,是好奢华,还是节俭。  

桌上摆的什么书,是老庄,还是诸子儒法刑名?  

桌上有无写字,字如何,是急是缓?  

平日除了公务,还会读什么书,喜好如何。  

苏大为之前和安文生说过的,他会多观察太子。  

如今有了孙思邈,太子身体应当不会有大问题,剩下的,就是了解太子李弘的心性。  

决定今后是继续抱紧武媚娘,还是向李弘靠拢。  

这些,关系着未来的身家性命,不可轻忽。  

只看了一眼,苏大为便自动滤过无用的信息,目光被摆在桌中的一本书牢牢吸引住。  

李治走在前方,回头看了一眼:“你倒是有眼光。”  

说着,他伸手拿起桌上那本书道:“这是先帝在时,命虞世南编著的《帝王略论》,先帝常读,后来赠给了我,如今,我将它也赠予太子。”  

苏大为看着李治手里的这本书。  

封皮有些残缺,显得有些发旧发黄。  

显然曾被人无数遍翻看。  

看到这本书,苏大为突然记起昨夜安文生的那句话。  

“陛下真不愧是太宗之子”。  

真不明白后世那些人,是怎么看出李治懦弱的。  

李治乃千古一帝,大魔王级别的好么。  

以二代论,上下数千年,几乎没有谁能真正比得上李治。  

帝国二代目,依旧开疆拓土,东征西讨,拓地千万里。  

这份功业,是实打实的。  

忽然记起来,前世在一篇文里,看过模仿李治与李世民对话的一段。  

李治:大。  

李二:雉奴,何事?  

李治:有人说我不像您。  

李二:这话过份了,观音婢对我情深义重生死不渝,来人呐,把造谣的拖出去腰斩!  

李治:不,他们不是这个意思。  

李二:那是什么意思?  

李治:他们说你是老狼王,我是小绵羊。  

李二:哦,这话没毛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