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孙思邈(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玄奘法师?”  

“当年我在天竺,与法师也有一面之缘,这次回长安后,听说法师圆寂,还听说法师托付你将他的《大唐西域记》交给高昌国的后人。”  

“是有这么件事。”  

“高昌国的后人,我恰好知道在哪。”  

王玄策哈哈笑道。  

苏大为闻言大喜:“此话当真?我找了许久都没找到,当年的卷宗散秩…”  

“其实高昌国主后人便在长安,你这是灯下黑了。”  

王玄策摸着虬髯道:“我知道此事,便想成人之美。”  

“如此,多谢王大夫!”  

苏大为向着王玄策郑重一礼。  

《大唐西域记》在得到郭行真指点后,在他的丹房密藏中,已经找到。  

苏大为一直头疼,没有高昌国主后人的线索。  

如今王玄策主动上门提供,无异于瞌睡送来枕头,帮了苏大为的大忙。  

“对了,苏郎君,有一件事…”  

王玄策的面上露出一抹古怪之色:“不知当讲不当讲。”  

“王大夫请讲。”  

“你知道,《大唐西域记》里的秘密吗?”  

“呃…这书还有秘密?”  

王玄策负手沉吟道:“这事知道的人不多,我本来也不愿多提,不过玄奘法师将书交给你,我觉得应当让你知道。”  

在苏大为的目视下,王玄策道:“此书里记录玄奘法师西行大小一百余国,此书里,许多国家现在已经不在了。”  

西域诸邦国,皆依沙漠绿洲而建。  

但是绿洲随着气候而存。  

一但风沙变迁,河水干涸,原本富饶的国家,瞬间便会消亡。  

比如传说中的楼兰、精绝古城等。  

还有的是遭到了变灾。  

比如小月氏。  

还有高昌、龟兹等。  

王玄策踱了几步,转首看向苏大为道:“这些西土邦国,许多国家在覆灭之前,还存了复国之念,许多带不走的财宝,会就地掩埋…你明白我的意思。”  

苏大为张了张嘴,有些意外,却又有一种“理应如此”的感觉。  

许多事物,其实都是极简单。  

只是思维没有照见,便存在盲区。  

有时候一句话,打通了关节,便是豁然开朗。  

苏大为先惊,后是叹,最后是百般滋味上心头的摇头失笑:“难怪,难怪郭行真会觊觎《大唐西域记》,我当时对他夺此书的目地,一直疑惑,问他,他却不肯说。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他若得了此书依着书上记载,花数年之功未必不能找到那些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谋逆建国的基业…”  

王玄策也是极精明厉害之人。  

闻弦歌而知雅意。  

郭行真做为陈硕真的师兄想要颠覆大唐,独立建国的念头也是一脉相承。  

苏大为叹息再三忽然向王玄策道:“王大夫为何要此事告诉我?”  

在大唐,可以说除了玄奘,便以王玄策最熟知西行之事。  

但凡有私心的人,完全可以密而不宣偷偷去寻找那些古国遗址。  

“你把我当何人了?我王玄策是唐人是大唐散朝大夫。”  

这一瞬间,一直感觉比较温和的王玄策,须发皆张,不怒自威。  

从他身上,涌出强烈的傲气与豪迈。  

这才是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  

这才是使团全灭敢于借外蕃之兵,灭掉中天竺的大唐王玄策。  

苏大为肃然叉手道:“是我失言了。”  

“无妨。”  

王玄策摆手道:“你是三郎的儿子也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我相信你的为人所以将此事告知你,为的是让你明白此书的份量慎重为之。”  

说完王玄策向苏大为拱手道:“我心愿已了这就告辞了。”  

“散朝大夫慢走。”  

苏大为忙回礼。  

抬头时,见王玄策已经转身,在高舍鸡的引路下,大步离去。  

苏大为心中一时概然。  

王玄策,人杰也。  

观他的言行举止,还有借兵灭中天竺的壮举,此人若能上战场,也定是不世出的名将。  

可惜…  

可惜谁也不敢开这个口。  

包括王玄策自己,他来,真就是祭拜苏三郎,还有告知《大唐西域记》的内情?  

恐怕不止。  

言语之外,还有些未竟之意。  

苏大为察觉到了。  

但是直到离开,王玄策也没能说出口。  

因为他要脸面。  

而苏大为也不敢提,因为他要脑袋。  

任何王朝,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正确”。  

大唐也是如此。  

王玄策此生唯一的错,便是不该将天竺妖僧那迩娑婆寐引入朝,并举荐给太宗。  

太宗病重,轻信了妖僧之言,吃药不但没能治好病,反而驾崩。  

此事,大唐顾着颜面,不好去诛那迩娑婆寐,否则实损太宗英明。  

但对于王玄策,整个唐廷上下,视其为罪人,如何还能大用此人?  

何况,王玄策还有一个比较坑的点。  

苏大为也是后来才知道,王玄策这个王,是王皇后那个王,王方翼那个王。  

这也就注定了,哪怕李治朝以后,武媚娘掌权,也绝不会用此人。  

他的仕途注定无望。  

这一点,苏大为知道,王玄策自己同样心知肚明。  

他唯一的机会,也就是能令武后改变心意,以期未来。  

这一点上,唯一的机会,又在苏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