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二圣临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李治这一句,苏大为心中立刻笃定下来。  

胜负之机,就在眼前。  

此前他也有过片刻慌乱,但有些问题想明白后,就不再迟疑。  

后世太祖说过,看问题要看本质,革命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也就是分辩队友。  

在贺兰敏之等人得势的时候,苏大为也犹豫过,甚至在李治露出对武媚娘的提防时,他更选择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  

不过份亲近武媚娘。  

但现在看,这是错的。  

无论你怎么表露心迹,初始的烙印永远洗涮不掉。  

承认吧,不论你怎么做,在李治那里,你是武后的人。  

在门阀贵族那里,你还是武后的人。  

可以利用,却不会真的信任。  

如果武媚娘倒下,下一个便是你。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想清楚这一点,苏大为便知道,此时唯一要做的,就是设法保住武媚娘的后位。  

不论历史是否注定,他做为武媚娘身边,此时唯一可以倚仗之人,必须全力以赴。  

这既是为武媚娘,更是为了自己。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敢想,总能找到办法。  

无数念头在苏大为心头闪过,都察寺是大唐最大的官方情报机构,苏大为看过的情报,浩如烟海。  

要从这浩瀚的信息中,抽取对自己有利的情报。  

深吸了一口气后,苏大为抱拳道:“废太子李忠,有谋反之嫌。”  

“荒谬!”  

上官仪忍不住出声道:“李忠已是庶民,迁居黔州被囚,如何能谋反?”  

昔年王皇后无子于是收李治长子李忠为子以此给李忠嫡长子的名份。  

此后,又求李治立李忠为太子。  

想的是母凭子贵。  

但这一切从武媚娘入宫后便被颠覆了。  

“废王立武”风波后,王皇后被废武媚娘立为新皇后。  

一个失去母后的太子,自然也不可能在东宫呆下去。  

显庆元年李忠失去太子位后被降为梁王,封梁州都督,迁房州刺史。  

显庆五年,坐罪废为庶民迁居黔州囚于承乾故宅。  

“臣有证据。”  

苏大为朗声道:“经前都察寺得到秘报,废太子李忠在囚居地,终日以女装示人,同时还信奉当地巫咒之士,常自行占卜。”  

“这…只能说李忠神志不正常如何能说他要谋反?”上官仪再次出声。  

“我也这么觉得。”  

苏大为微微一笑:“但是当我知道另外一些事后,便不这么想了。”  

苏大为笑容隐晦有强烈的暗示性。  

上官仪冷哼一声:“装神弄鬼。”  

李治迟疑问道:“说重点。”  

“是。”  

苏大为向李治抱拳道:“敢问陛下,一个废太子在地方上太平无世,他又是扮女妆又是胡言乱语这是为了什么?”  

上官仪在一旁讽刺:“不过是神志失常罢了又有何奇怪?”  

“臣记得,战国有个叫孙膑的,被囚于敌国,也是装神志失常…”  

这话说完,苏大为立刻闭嘴了。  

李治还在思索,上官仪忍不住怒道:“我与陛下在这里商量国之大事,你硬闯进来,胡搅蛮缠,含沙影射,简直不知所谓。”  

“李忠做这番事,如果单独看不出奇,奇的是,臣刚好知道另一件事。”  

苏大为看向上官仪,轻声道:“据我所知,西台侍郎曾任陈王府咨议吧。”  

这话一出,整个延英殿,落针可闻。  

无数人连呼吸都忘了。  

所有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上官仪身上。  

上官仪目瞪口呆,连眼珠都不会动了。  

李忠生于东宫,初封陈王,后封太子。  

也就是说,在李忠封为太子之前,按大唐制度,上官仪便是陈王府中的大臣了。  

有这份渊源在里面…  

上官仪一时震恐,他终于知道,先前看苏大为心里那种不安从何而来了。  

那个时间太久远了,十几年前的事,他自己都几乎忘了。  

突然一下被苏大为揭露出来。  

而且是如此敏感的时刻。  

联系苏大为方才提起李忠的奇形异状。  

这是…杀人诛心。  

上官仪的脸色一下子涨红了。  

全身的血液全涌上头。  

他转身一脸惊恐的看向李治,喉头咯咯响动,想说点什么,想为自己辩白,但任何语言在此时都是无力的。  

李忠是否在囚地女装,占卜,信奉巫术?  

是的。  

上官仪是否陈王府旧臣?  

是的。  

这还要怎么说?  

越描只会越黑。  

然而,这些还不是结束,苏大为的第二暴击,接踵而来。  

“臣还知道,之前状告武后与郭行真行巫咒的太监王伏胜,曾是陈王府内侍。”  

咯噔!  

空气里,仿佛有某种看不见的弦,被崩断。  

坐在暖椅上的李治,面色一下子铁青。  

而上官仪,血红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再不见一丝血色。  

“臣只闻有忤逆的孩子,未闻有不爱自己儿女的父母,是以,臣以为,王伏胜此言不合情理。  

太子,乃武后嫡长子,太子贵,则武后贵。  

太子与武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武后岂有不爱之理?”  

我只听说过有不孝顺的孩子,从来没听说过天下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