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军国大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孙思邈在的那几年,李治的身体还是调理得不错的。  

自从孙仙翁又入峨嵋炼神丹后,李治和李弘的身体,交给其他的太医去调理,那明显就差了许多。  

只可惜,孙思邈在时,李治和武媚并没有这样觉得,直到他离开后,才恍然发觉,孙仙翁的不凡。  

有道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正因为高明,平日里李治和李弘都没有病症发作,都忘记了自己身体并非那么健康这件事。  

直到孙思邈辞官离开,李治和李弘才惊觉,不同的医家,水平差别那么大。  

只可惜,峨嵋山里雾霭苍茫,要找一位有心隐居的孙仙翁,没那么容易。  

“若能找到孙仙翁,那弘儿的身体就有救了。”  

武媚娘用衣袖轻轻擦拭了一下眼角。  

“郭行真之事…”  

“郭行真暂时不要动,弘儿现在身体还得靠他的丹药,待孙仙翁来长安,再做计较。”  

“是。”  

苏大为颇有些无奈的点头,想了想又道:“对了,还有一事,关于高阳公主的案子…”  

说起这件事,苏大为心里还是有些犹豫。  

毕竟这是外朝的事。  

但想一想现在都快二圣临朝,李治经常让武媚娘代他处理政务,好像也没有太忌讳。  

“高阳的案子怎么了?”  

“我查案时,发现这案子涉及到巫蛊之事,而高阳真正的死因,或由巫咒造成。”  

“竟有此事!”  

武媚面露惊讶。  

“诅咒高阳公主的人偶,是郭行真手下道士从西市买来,这事,或许与郭行真也有牵连。”  

“又是郭行真,这般凑巧?”  

武媚娘目视苏大为:“阿弥,你是不是对郭行真,有些看法?”  

“阿姊,我是怕这案子最后牵连太广,现在和你说,也是让你知道此事。”  

苏大为心知武媚娘对自己的用心起疑了。  

郭行真与李义府觊觎都察寺之事,武媚娘必然知道了。  

现在李义府被刑部和大理寺在查,就剩一个郭行真。  

在武媚娘眼里,苏大为或有报复政敌的嫌疑。  

“阿姊,此事无论我心如何,案情都在这里,真的假不了,若郭行真果真清白,此事自于他无关。  

但若他真的有涉案,那…”  

苏大为话锋一转:“阿姊,我记得郭行真最早是通过贺兰敏之,介绍给阿姊,又是经由阿姊你,推荐给陛下。”  

这话一出,武媚娘的神情,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她不是不懂其中的关窍,只是之前关心太子李弘的病情,有些乱了方寸。  

此刻经由苏大为一点,立刻反应过来。  

若郭行真真的牵涉到高阳公主的案子事小,但此人若真的暗中行巫蛊之事,那就是大忌。  

李治可不是昏庸之人,必然会有极大的反弹。  

到那时,做为保举郭行真之人,武媚娘难辞其咎。  

心中迅速思索着,武媚娘的眸光微垂,以此掩饰其中的震动。  

“此事,我会多思量,阿弥,若无别的事,你先去查案吧。”  

说完,她抬起头时,脸色已经完全恢复了平静,仿佛随口说了一句:“若有新的进展,随时告诉我。”  

“是。”  

苏大为辞别武媚娘,还没来得及离开大明宫,眼见李治贴身太监王伏胜在道旁侍立,似有话对自己说。  

见到苏大为走过来,王伏胜忙快行几步,到了近前先行礼道:“苏少卿,陛下召见。”  

苏大为心中有些诧异,却也没多问,点点头道:“有劳,请为我引路。”  

跟着王伏胜沿着大明宫的廊道,经过无数金吾卫的巡视,还有数处千牛卫的守备,来到一处恢弘的宫门前。  

似乎看出苏大为的疑惑,王伏胜道:“从内朝出来,沿此道出去,就是中朝的宣政殿,苏少卿自是熟悉,我们一会要去的是延英门。”  

“哦,过了宣政,便是含元殿了吧?”  

“是。”  

大明宫的建造,是依着此前的长安朱雀大道南北朝向。  

紫宸殿属内朝。  

如果从紫宸殿出去,首先会是过紫宸门,到宣政殿,过了宣政门,就是大明宫的正殿,也即外朝含元殿。  

含元殿为三出阙宫殿结构,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十五米,东西长七十七米,南北宽四十三米,总跨度与丹凤门近似约二百余米。  

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桥梁。  

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  

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  

唐诗中的“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等诗句,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苏大为暗自寻思,不是去含元殿,说明不是正规政事。  

至于延英门…过了延英门,便是去延英殿。  

延英殿位于紫宸殿西。殿院外设有中书省、殿中内省等中枢机构。  

《唐六典·尚书·工部》:宣政之左曰东上阁﹐右曰西上阁﹐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  

据传,在唐肃宗时,宰相苗晋卿年老,行动不便,天子特地在延英殿召对,以示优礼。  

也就是说,延英殿属于一个可以供天子和臣子休息的建筑群。  

这种功能紫宸殿也有,如果李治今天召苏大为在延英殿召对,那就有些避开武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