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风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明明是春月,但紫宸殿里的气氛,却像是数九严冬。  

冷得几乎令人灵魂为之冻结。  

而一切的寒冷源头,来自大唐皇帝,天可汗,李治陛下。  

这位看起来温和的帝王,肥胖的脸上,双眼微眯着,偶尔透出的精光,显示出他的内心正在激烈斗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就在苏大为以为,李治会一直这样沉默下去的时候。  

他终于听到李治发声问:“此事,还有谁知道?”  

“回陛下,臣昨夜查知此事,立刻便来回禀陛下,并无旁人知晓。”  

李治再一次沉默下去。  

周围的太监和宫女,一个个瑟瑟发抖。  

就连记录帝王起居注的官吏,在卷宗上落笔的时候,手腕都忍不住颤抖。  

苏大为此时与李治谈话的内容,非同小可。  

这很可能会在平稳的朝堂上再掀波澜,甚至一手改变李治朝在麟德年间的政治格局。  

不知多少人会人头落地,多少高官门阀会落入尘埃。  

还有,今天在紫宸殿里这些人,会有几人能活下去?  

灭口?  

一些不想传出外朝的话,选择性的将身边的太监宫女清除一批,这是惯例。  

就如同打扫屋子,换一批家俱般。  

整个大殿,落针可闻。  

无数人急促的呼吸声,狂乱的心跳声,被掩盖在一片死寂之下。  

“几具甲?”  

李治终于再一次开口。  

“七具。”  

苏大为的回答,令李治的手指微微一滞,在扶上抚摸的动作停住。  

七具,说少不少,说多又不算多。  

若二三具,那便没太大威胁。  

若是十具以上,定斩无赦。  

这七具,刚好卡在中间。  

而且李治还有一个怀疑,会不会是有人对李义府栽脏嫁祸?  

除去李义府,谁人可以得利?  

朝堂上的权力平衡,又将有什么样的变化。  

他在思考。  

至于苏大为他倒是没太怀疑其用心。  

甚至这番对话,一直没有提到的一个点就是“你苏大为为何要夜探中书令府上?”。  

这个问题,双方都心知肚明。  

若开口问了反倒落了下乘。  

苏大为知道李治透过都察寺的信息告诉苏大为,天子想要重新划分都察寺的权力,要行削弱和再平衡。  

所以苏大为自然有对李义府的怨望。  

对李义府出手虽不合理但合情。  

而苏大为也知道李治知道这个情况。  

所以双方极有默契的没有提这个话头。  

李治虽然防着苏大为,但这是基于帝王心术的考虑,并非真的怀疑苏大为对天子的忠心。  

否则就不会一再给苏大为机会让苏大为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而李义府这件事苏大为有查的动机却没有嫁祸的动机。  

嫁祸当朝中书令那不仅是小瞧了李义府也是污辱了李治的智商。  

但这并不能排除,朝中是否有其他势力,或者个人,想要除去李义府。  

毕竟做为李治的白手套,这些年李义府肆意妄为得罪的人也实在太多了。  

这种臣子属于孤臣,一但失势,便会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死无葬身之地。  

“这件事,朕知之。”  

李治缓慢,且凝重的道:“苏大为,你还有别的要事启奏吗?”  

苏大为心中一震。  

陛下的话里,明显带着一丝疏远,难道他对我起了疑心?  

但很快,苏大为反应过来。  

李治没有表态,就是最大的态度。  

这件案子,非同小可。  

李治一定会查,但绝不会让都察寺再介入。  

而且此次苏大为带着都察寺天字组,在没有取得李治旨意的情况下,擅自潜入李义府的府中,已经引起李治的警惕。  

所以接下来,李治对都察寺的后手安排,甚至可能会提前。  

防止都察寺的势力进一步膨胀。  

重点防止苏大为在其中的影响力扩大。  

而对李义府藏甲和金宝神枕之事,李治会按排其他的重臣去追查,势必会查个水落石处。  

当今的天子,虽然给后世人留下“懦弱”、“仁善”的刻板印象。  

但身处在时代中,苏大为深知,李治的精明强悍。  

这位天子,可是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  

大唐天下那么多事,有哪一件,能逃过陛下这双眼睛。  

“阿弥,你觉得,李义府与高阳的案子有关吗?”  

李治忽然开口,令苏大为一怔。  

他想了想道:“臣不敢妄言,但宝枕原本为公主贴身之物,而且也与巫咒之事有过牵连,这些事,大慈恩寺的几位法师都知道。”  

“朕知道了。”  

李治拍了拍扶手:“你继续追查高阳的案子,不要为别的事分心。”  

“是。”  

苏大为心道:果然如自己所想。  

只要能令李治对李义府起了疑心,自己今天这趟入宫,就不算白来。  

目地算是完成了大半。  

估摸着李治也该厌烦了,正当苏大为准备识相的,主动告辞离去。  

只听有小太监站在殿外传唱道:“启奏陛下,东台侍郎求见。”  

李治抬起的手,向旁挥了挥,本来要令苏大为退下,突然又改了主意:“苏大为,你且在一旁候着,耳朵竖着,嘴巴闭着。”  

“喏。”  

苏大为不知李治如何想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