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陪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伏胜是在李治身前行走的太监,正如王福来伺候着武媚娘。  

他站在殿门旁,向望着李义府背影出神的苏大为道:“少卿,请随我入殿吧,别让陛下等急了。”  

“好。”  

苏大为放下心中猜测,随着王福来走入殿中。  

远远的看过去,见身材胖大的李治,正靠在椅上,似在闭目养神。  

待王伏胜开口通传后,李治张开双眼。  

在那张胖乎乎的脸上,细长的双眼中,闪过一抹精芒。  

显然他的内心思虑极为复杂。  

不过在看向苏大为的时候,略微绷紧的身体渐渐放松下来,嘴角也微微翘起,似乎心情不错。  

“阿弥你来了。”  

他伸手招了招,示意苏大为近前说话。  

“刚接到安西都护府的军报,苏定方和裴行俭狠挫了吐番一次,扬我大唐雄威,也让吐蕃知道,谁才是天下之主,呵呵。”  

他的心情似乎不错。  

苏大为忙走上前,向李治行礼道:“臣为陛下贺,为我大唐军威贺。”  

“你来得正好,朕要用膳,你陪朕小酌几杯。”  

“是。”  

一时间,苏大为竟有一种受宠若惊之感。  

一直以来,李治对武媚娘身边的人,是严防死守。  

对苏大为,是既用且防。  

苏大为在百济才打下倭国列岛,李治知道后,大惊之下,立刻将其召回。  

可见一斑。  

就算回长安后,苏大为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来自这位陛下的“关爱”。  

借着他被刺一事,最后以查案不利为由,居然将苏大为发回长安县继续做不良帅。  

此前在百丽和辽东半岛,浴血奋战,数次力挽狂澜,最后还助李勣平定高句丽,如此功勋,最后也只封了正四品下的武官散秩。  

但眼下,李治居然主动邀苏大为一起用膳。  

这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  

苏大为并不相信,以李治的精明,会做无用的事。  

既来之则安之。  

苏大为按着臣子礼仪向李治再三行礼,才在王伏胜的安排下在布起的小桌前站定。  

待李治被太监扶着在桌前一张宽大柔软的胡椅上坐下后,才装做诚惶诚恐受宠若惊的模样,半个屁股入坐。  

没办法古往今来打工人在领导面前,都得装这副姿态。  

李治眯着眼睛,像是十分满意苏大为的态度。  

他拍了拍椅子扶手,赞了一声:“阿弥听媚娘说这逍遥椅,是你发明,敬献宫中,朕自从坐了以后,就喜欢上了。”  

他轻轻抚摸着椅子扶手向苏大为笑道:“你这人,头脑里天马行空不知装了些什么,常能出人意表。”  

这话就不知是夸奖还是提醒了。  

苏大为心中一刻不敢放松,想了想才向李治抱拳道:“些许小玩意主要为了生活便给当不得陛下谬赞。”  

“你所作之物,可不止是小玩意。”  

李治看着他,似笑非笑道:“除了鲸油灯,听说近几年,京中流行一种‘烧刀子’酒,也是你所研制?”  

“啊,是有这么回事。”  

苏大为大脑急速运转。  

本来他入宫,是想提及李义府的事。  

却没想,还没找到机会开口,李治便接二连三的发招。  

李治现在提起酒的事,是何意?  

关于酒,大唐有一个“榷酤之制”,指的是政府对酒实行专卖制度。  

由朝廷,具体来说,是天子手下官署垄断酿酒技术。  

不仅设立一个专门管理酿酒的部门“良坛署”,而且还有专门的门店来卖酒。  

盖因为,酒在唐时,也属暴利行业。  

唐人获酒,有三个渠道。  

第一种渠道就是购买官酒,也就是良坛署所制。  

但这种酒,其实口感并不太好。  

最好的酒和酿酒师,各家都需要献给皇帝。  

这种好酒的产量有限,一来全手工制作,二来皇帝和后妃的饮用,赏赐有功的官员臣子。  

还有国家祭祀。  

基本就全消耗掉了。  

第二种获酒的渠道是私人作坊酿酒,这种坊的格局往往都是前店后作坊。  

也就是后世影视剧里常出现的酒楼、酒店、酒肆。  

苏大为的“烧刀子”酒,也是用的这种模式。  

在长安大受欢迎。  

而且他手下工坊所制之酒,通过商贸远销草原和辽东。  

可谓日进斗金。  

当初跟着苏大为投入制酒的几家,如李客师和安家,都是赚得盆满钵满。  

别看这种小酒坊在长安如蚂蚁铺般,开得倒处都是,竟引无数文人骚客为其折腰。  

比如后来的诗仙李白,就是这些店铺的常客。  

第三个渠道,便是家庭自酿酒。  

按唐人心目中的排名,官营垄断的酒,口感最差,其次就是酒肆,因为要量产,只能说比官酒要强点。  

最好的,当属家庭自酿酒。  

不会偷工减料,舍得用粮食,也不存在掺水问题。  

当然,苏大为改良的制酒工艺,烧刀子的酒精烈度和口感,已经完全打败了所谓自酿酒,在大唐权力辐射之处,都赢得极大的口碑。  

和鲸油灯一样,成为大唐向外贸易的名片之一。  

这些念头,在苏大为脑中一闪而过。  

他立时刻起来,叉手行礼道:“是阿弥疏忽了,待我回去,就把制酒的法子整理一下,交到宫里,若有需要,我家中也有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