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情报先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唐目前硕果仅存的最强两大军神,一为英国公李勣,另一位,便是苏定方。  

李勣做战风格,既有智的一面,又有勇猛的一面。  

但若论到用兵之巧,以少克多,以弱胜强。  

攻必克,战必取,其疾如风,侵略如火。  

遍视整个大唐,无人能出苏定方其右。  

而苏大为,师承苏定方,其作战风格,多少有些苏定方的影子。  

在击西突厥的一战,苏大为积小胜为大胜,以弱击强。  

将心算和谋略,发挥到极致。  

大唐中青年的将领,将这一战也吹得十分神。  

因为正像之前李辩所说,在兵部时,许多人都试图推演、重现苏大为那一战的战果。  

但无论怎么推,结果都只有一个——  

如果只带着几百唐军翻跃金山,其结果,必然是死路一条。  

根本没可能全灭木昆部。  

更不能在咥运狼骑之下,存活下来。  

究竟苏大为怎么做到的?  

理论上,像他那样,翻跃金山,不断歼灭小部落,壮大自身是可行的。  

但理论只是理论。  

在所有的环节里,只要有一个地方出错,便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比如偷袭草原部落,如何隐藏自身,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如何保证没有一个活口逃出去。  

万一有一个人逃走,唐军潜入草原的消息被胡人知道,那胡人岂能不反击?  

他们怎么可能坐视苏大为率领的唐军,一个接一个,将各部落蚕食?  

而且苏大为吞并那些部落,时间极短,几乎第一天打下来,第二天就带着那些部落的降兵,去打下一个更大的部落。  

如何能保证这些人不会反复?  

不会在背后搞小动作,或者临阵反水。  

就算他们不搞花样,如何能保证这些散兵游勇的战力?  

都是胡人,凭什么被你苏大为吞并的部落,摇身一变,就能打败其他的胡人部落。  

这些东西,是在棋盘上无论推演多少次,都解决不了的难题。  

这些年来,苏大为征西突厥这一战的用兵,也常被兵部和弘文馆教学时,拿出来反复研究。  

所以李辩才会有此一问。  

苏大为颇有些无奈的看向站在远处抚须微笑的萧嗣业。  

今天他不吐露点东西,看来是休想轻易走出兵部公廨了。  

清了清嗓子,也同时整理了一下脑中的思路。  

苏大炒随手抄起沙盘旁的一根木杆,在地图上寻找了片刻,终于木杆点在微缩的群山上。  

这里,是金山。  

后世的阿尔泰山脉。  

当时苏大为率领的娄师德和王孝杰部,就是从此山翻越。  

只带了一个折冲府的兵力。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我奉命翻越金山时,其实关于敌人的情报搜集工作,早就开始了。”  

苏大为的木竿,顺着金山山脉的古道,一路指下来。  

“在我手下兵马中,特意带了一队斥候营,这些人里,不少就是归化的突厥人。  

以他们化作牧民,在草原游戈,情报便会源源不断的汇聚在我手里。  

此外,突厥人出身的斥候熟悉当地环境,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会有部落。  

这是第一步。”  

李辩与李谨行,还有一众年轻将领,在一旁不由点头。  

情报收集,这当然是重中之重。  

凡是带兵的,就没有不重视情报工作的。  

但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  

你能掌握的情报,敌人也能掌握,如何能出奇制胜,如何从纷乱的信息里,辩别真假,找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则看主帅个人的素质。  

苏大为看了看左右,还是决定多吐露点东西。  

“除了突厥斥候打探消息,其实我在出兵前,早已向长安的胡商买过那边的地图,还细细询问过。  

许多不起眼的事,其实都为后来的计划,提供了支撑。  

比如哪个部落大,哪里的水草丰美,哪边的部落青壮多。  

这些商人都是一清二楚。”  

苏大为这么一说,李辩和李谨行等人,顿时恍然大悟。  

这就像是一层窗户纸。  

你说情报重要,大家都懂。  

你说派斥候收集情报,大家也都明白。  

但像苏大为这样,早在出兵前,已经通过长安的胡商,提前做情报收集工作,这一点,就是许多人不曾想到的了。  

“对啊,那些胡商,他们足踪遍布天下,找他们一问,不就提前知道了…”  

“没这么简单,所有的信息,哪怕是斥候查到的消息,也要仔细分析和甄别,提防是敌人故意泄露的假消息。”  

苏大为叮嘱了一句。  

还真怕在场有哪位比较马虎,以后在战场让,照虎画猫,万一被人阴了,这锅他可不背。  

“凡战,情报收集在第一,除了利用胡商,斥候,也可以让人扮做商队,提前熟悉环境,找好合适的战场,选择合适的时机。  

此外,天时也很重要,军中一定要有善于观察天象,明气候之人。  

还需要找当地向导,多询问,反复比较。”  

萧嗣业在一旁听着,暗自点头。  

对他这种老将来说,这收集情报的本事,早已融入到骨血里。  

苏大为说的这些,在他看来不出奇。  

但很扎实。  

一支百胜强军,早在用兵之前,许多预备的工作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