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紫宸问对(中)(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但衣食不继,若被有心人煽动,只怕又重新燃起叛乱。  

为此,臣在任熊津都督期间,除了平定叛军,也十分重视恢复农桑和耕作。”  

李治听了,不置可否。  

他沉吟着,食指在扶上时轻时重的敲击着,停了片刻又问:“你对高句丽怎么看?”  

苏大为本来想说,但是话到嘴边,又停住。  

看了一眼李治和武媚娘,吸了口气,向李治拱手道:“不知陛下问的是哪方面?”  

高句丽怎么看?  

那要看大唐皇帝陛下,您想知道的是哪部份内容。  

李治眉头微微一扬:“你来说说,如何减少高句丽叛乱。”  

看来李治还是清醒的。  

连百济这种一个月内就亡国的小国,都不断掀起叛乱,像高句丽这样雄霸东亚百年的霸主,又哪会那么容易屈服。  

纵使高句丽王室和重臣,包括泉盖苏文的儿子都已一网成擒。  

但是高句丽的百姓还在,那些贵族和地方势力都还在。  

可以想像到,只要一有机会,高句丽的叛乱就会如野草一样疯狂生长。  

而大唐做为宗主国,皇帝做为天可汗,总不可能把高句丽那几百万人全部杀光吧。  

那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也无法从高句丽人中甄别,谁会效忠大唐,谁会叛唐。  

所以开疆拓土听起来很威风,但征服土地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长久的保持大唐的存在,保持治理,并将新拓之土完全消化,成为大唐一体。  

才一个更严峻和长久的课题。  

苏大为与李治的谈话到现在,其实双方都很清楚,这并不是一场属于“家人”的闲谈。  

而是属于“君臣问对”。  

苏大为做为执掌百济熊津都督府的都督,这两年都在镇守百济,立下汗马功劳。  

从某方面来说,他会比打下百济的苏定方,比打下高句丽的李勣更了解三韩之地。  

毕竟论前两者只是在半岛作战,而苏大为有长达两年的治理经验。  

李治也急需从苏大为这里听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能帮助他牢牢握住这块飞向大海的半飞地。  

减少半岛的叛乱,减少唐军的精力牵扯,以用到更多需要大唐投注精力的地方。  

这两人之间,君臣的对话,绝非表面上那般平静。  

看似祥和之下,也有暗流潜藏。  

首先就是苏大为的话,表面上只是在说自己镇守百济发生的事,但实则已经提了许多意见。  

比如唐军在百济只有一万人。  

这点人,想镇住人口百万的百济,简直是一个玩笑。  

再比如,就这一万兵马,居然还粮草不继。  

这是打谁的脸?  

最后逼得大唐熊津都督,不得不亲冒矢石,冲杀在第一线,亲自率军去偷袭高句丽的粮草重镇买召忽。  

再比如,百济的百姓,衣食不继。  

为何不继?  

劫掠太重。  

为何劫掠太重?  

这又牵扯到唐军府兵的待遇问题。  

朝廷对府兵的奖赏太薄…  

可以说,苏大为虽然没有主动提一句朝廷的不是。  

但他话有话,仔细一品,这里面处处都是问题。  

而这些问题,既是指向朝廷,更是指向李治。  

这些话,显然不是苏大为临时起意。  

而是一直就在他腹中,不吐不快。  

只不过借着这次机会,以隐晦的方式说出来。  

他已经不是二十岁的年纪,遇事沉稳了许多。  

在说这些之前,也替自己埋了伏笔,李治纵然不满,也难迁怒于他。  

现在苏大为已经把自己的意思委婉转达了,就看李治反应。  

李治会说些什么?  

会如何反应?  

苏大为现在还猜不到。  

他不相信李治不知道自己提的那些事。  

更不相信李治是昏聩之主。  

所以他更加不能理解,李治在某些事上的做法。  

他希望大唐在李治的手中,能一直进取,一直开拓下去。  

希望大唐的武德,依旧光芒万丈。  

大唐的府兵,能一直胜利下去。  

但是我的陛下啊,你究竟在想些什么?  

苏大为看向李治。  

这位大唐的天可汗,脸庞隐没在香气烟幕里,若隐若现,晦暗难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