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盛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在辽东前线,刚渡过辽河的李勣收到战报时,惊得从座上跳起,在军帐里连转了数圈,最后举起此信高呼:“嗟夫,吾果然没看错他!”  

这个他,自然只有苏大为。  

在辽东一线,李勣运筹帏幄。  

唐军数十员名将,十几万大军分进合击,大肆攻取。  

但是这一切,都比不上苏大为这一战的威风。  

此战前,苏大为按兵不动,悄悄蓄积大同江水,拦堤筑坝。  

又花了数月之功,才在枯水季将水坝蓄上,又悄然令河流改道。  

待到春暖花开,水流渐急时,突然掘开堤坝。  

汹涌的大同江水,瞬间吞没了高句丽军的营垒。  

数十里方圆,生灵皆化为鱼鳖。  

自此以后,在地图上,大同江的江水流向,永远的改变了。  

拦水筑坝,水淹七军这种计谋并不出奇。  

奇就奇在苏大为反其道而行之,在冬季枯水时筑坝,提前数月做了准备。  

并且悄无声息的瞒过了高句丽人。  

最后洪水肆掠,一战歼灭高句丽最后一支精锐大军。  

此时,高句丽已再无可用之兵。  

只得困守孤城。  

一月之后,各路唐军会师,将平壤城团团围困。  

此时的平壤,外无援军,内无粮草。  

五月,高句丽名义上的大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数十人,持白幡投降于唐军。  

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  

其后高句丽将领僧人信诚,秘密派人联络唐军,自己作为内应,五天后,信诚打开城门,唐军进入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  

民心尽失,大势已去。  

雄踞东亚数百载的高句丽,自此消亡。  

一个崭新的时代,大唐的疆域,在这一刻,达到顶峰。  

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至西伯利亚贝加尔湖。  

幅员万里。  

为了有效管理这么大的疆土,大唐在故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辽东等地,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忆往昔——  

早在贞观元年,太宗李世民将天下为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  

贞观十四年,全国共设三百六十州府,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七县。  

全国共计三百余万户,人口一千二百余万。  

到了李治朝,龙朔三年这个时期。  

全国大致三百九十余万户,人口一千六百余万。  

这还不算新纳入版图的各大都护府掌控地区。  

就人口来说,此时唐朝还未到其巅峰。  

但正如李勣对苏大为所言,以一千多万人口,掌控如此广袤的疆土,古未有之。  

盛唐之盛,光耀千古!  

隆隆隆大军开赴平壤城。  

城内外一半是火,一半是挥刀耀武扬武的士兵。  

苏大为立于城头,看着这一切,默然不语。  

“都督!”  

听到有人喊自己,苏大为转头看去,一眼看到带方刺史刘仁轨,手按刀柄大步走上城头。  

这员老将已经年过六旬,满头的白发,在风中起舞。  

但是精神依旧健旺,两眼炯炯有神。  

颔下的白须倔强的翘起,显得极为强硬。  

刘仁轨本是文臣出身,在太宗朝一直以直言敢谏而闻名。  

后来因为敢谏在朝中得罪了长孙无忌一党,因而被贬。  

岂料后来因祸得福。  

在李治掌握大权后,大部份的老臣受到猜忌,刘仁轨这种恶了长孙无忌的,反而进入李治眼中。  

后来战事需要,刘仁轨弃文从武。  

但他少年神童,乃文武双全之才,很快便摸清兵法门道,指挥作战,无往而不利。  

可惜,刚有好转,又得罪了李义府等人。  

好不容易在百济作战扬名,已经年过六旬,早过了一个人身体和精力最巅峰的时候。  

李治一朝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一批扬大唐国威的名将,年纪都在六旬开外。  

像之前的苏定方、程知节、李勣。  

苏大为熟识的刘仁愿、刘仁轨,还有至今尚未见过的萧嗣业、刘伯英、程名振、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这些名将,藩将,无不都是过了六十耳顺之年。  

高宗朝前期,正是靠着这些老将、名将,才支撑起大唐的武德。  

这是太宗李世民为李治留下的遗产。  

也是大唐的幸运。  

在古时,古人的寿命远不如后世,四五十岁,已经可称高龄。  

到六七十岁,还能提刀上阵,那简直是个奇迹。  

而这样的奇迹,在李世民、李靖、李勣、苏定方等将领的身上,一再上演。  

简直是上天眷顾大唐。  

但凡苏定方或者李勣未能撑住,在六十以后卧病在床,或者病亡。  

那大唐对外征战和灭国的历史,只怕都要大大改写。  

不过,时间走到龙朔三年,随着大唐征服高句丽。  

属于老一代名将的荣光,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李勣今年已经年逾七旬。  

打完高句丽这一仗,李勣再也支撑不住。  

他也该颐养天年了。  

苏定方比他还大两岁,已经七十有二。  

这两位的年纪,就算在后世都是爷爷辈。  

何况在此时。  

随着这两位支撑大唐半壁的名将老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