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战与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九州寄来的急信。”  

新右三郎说着,双手捧起一方木匣,双手举过头顶。  

“递过来吧。”  

苏大为说道。  

声音刚落,原本看着空无一人的营帐内,香风拂过,灯影闪烁。  

聂苏倏忽出现,伸手取过新右三郎手中的木匣,再一闪,已到了苏大为身边。  

对此,新右三郎表现的越发恭敬。  

低下头目不斜视。  

最近倭国九州与百济这边的联系也越发紧密。  

说来是两个国家,隔着大海,但数十海里的路程,只要顺风,旦夕可至。  

近来唐军调拨的战船也多了起来,苏大为有条件与倭国保持更高密度的联系。  

也可以从倭国抽调兵力过来,增强苏大为的兵力。  

否则以熊津都督府那数千兵卒,既要守住百济,避免生乱子。  

还要去打高句丽,从侧翼给李勣军支援,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之前安文生对倭国形势十分乐观。  

最后证明被打脸了。  

时间已经快到年底,唐军目前只占据了大半个本州,还没来得及将兵力扩张到北海道地区,便止步不前。  

原因是后方发生叛乱。  

在九州后世宫崎这一块地方,也就是鹈户神宫的势力范围,在神道的操盘下,发生严重叛乱。  

为此,安文生和黑齿常之他们,不得不暂停扩张的脚步,留下少量兵马驻守本州,率大军回九州平叛。  

战役的结果,还算顺利。  

神道虽然有些异人,但苏大为的都察寺也网罗了不少江湖异士,就连诡异半妖之类,也来者不拒,收服了不少做外围武力。  

征百济这事跨度两年时间,苏大为早早调了批异人过来。  

在征倭时,带去了一些。  

后来苏大为回百济,又增派了一些人过去。  

而神道一直参与倭王对唐军的战役。  

连番大战后,折损了不少人手。  

此消彼长,其力量早已衰弱了。  

原本异人或诡异的能力,都属于个人武力。  

在千军万马中,这样的实力除非是做到对敌方大将斩首,否则对战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大军作战,数万人来回冲杀。  

异人再强,在军阵中,面对四面八方的军卒,精力和元气消耗极快。  

若不及早抽身,最终会被军阵这个血肉磨盘给绞碎。  

一人的力量,在大势面前,实在太过微小。  

除非他永远不知疲累,可以一直厮杀下去。  

若真有这本事,那不是异人或诡异,而是神明。  

上次收到安文生寄来的信,还是七天前。  

当时的消息是鹈户神宫之乱,已经大体平定。  

除了少数逃走的神道教众,整个神宫,已经落入唐军手中。  

所以苏大为现在有些好奇,不知这封信里,安文生会和自己说些什么。  

木匣开口的位置被泥封封口。  

苏大为看了一眼泥封,上面盖着红印,代表紧急。  

泥封完好,证明这封信没动过。  

苏大为伸手捏碎木匣上的泥封,从中取出一张丝帛。  

上面写满了蝇头小字。  

他借着油灯,刚看了第一行,突然身边的聂苏发出一声喝叱。  

苏大为心里一突,一种惊悸的危机感,一闪而逝。  

桌案上的鲸油灯跳了几下,橘黄的光芒渐渐变成绿惨惨的荧光。  

整个帐内,如同鬼域。  

阴风从帐外吹来,带起丝丝黑雾。  

新右三郎还在等着苏大为的回复,只觉背后一股寒意升起,像是有一个女人的手,从背脊处,沿着他的椎骨一寸一寸的向上抚摸。  

那是一种冰寒入骨的恐怖感。  

“八嘎!”  

新右三郎情急之下,本能的抽出身身的短刀,向身后刺去。  

他有打刀伴身,但是在入帐前,主动解下交给苏大为的亲卫。  

现在乍遇危险,本能之下,什么也顾不及了。  

短刀刺出,却觉得手里一空。  

背后,居然什么也没有。  

不,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一股阴风吹起营帐,外面原本应该是巡逻守夜的唐军,篝火和连成一片的军帐。  

但现在,外面什么都看不见。  

幽暗如黑洞般,吞噬一切光芒。  

不见星月,伸手不见五指。  

新右三郎一刀刺去,惊骇的发现自己的手“消失了”。  

手的感觉还在,但是眼睛已经看不见它。  

滚滚的黑雾如兽口,一点点的吞噬。  

从手腕,到手臂,到上臂。  

新右三郎头发发麻,从喉咙里发出非人的尖叫声。  

“装神弄鬼,给我出来!”  

苏大为一声冷哼,坐在案几前,伸指一弹。  

昔年袁守诚传他的坎离水火中天决。  

水火既济,龙虎交汇。  

一股先天之精,在胸中化为南明离火,顺着他的指尖电射而出。  

黑暗,被这一簇微小的火苗所照亮。云南火团从苏大为指尖飞出,如同流星,倏地没入黑暗中。  

帐前的虚空,黑气沸腾。  

火团射入后,雾气开始旋转,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  

隐隐有似人非人的咆哮音,从中传出。  

这声音十分古怪,听起来不是人言,又有些耳熟。  

愣了一瞬,新右三郎才反应过来。  

这是倭岛上一种极为原始的土语。  

是原著虾夷人语系的一种分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