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崽卖爷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武媚娘对李勣的评价是狡猾如狐。  

此人外面忠直,得李渊一声“纯臣”的称呼。  

有着忠义之名。  

但是以武媚娘的看人水品,会看错吗?  

并不会吧。  

纯臣多半只是立的人设。  

狡猾如狐,才是此人底色。  

在乱世中,此人有枭雄之姿。  

识实务,懂进退,眼光毒辣,步步为营。  

李靖用兵虽神,但正因为功劳威望太大,在平定东突厥后,便称病不朝。  

此后远离权力中心,最终老死于病榻。  

而以李勣的威望,同为大唐名将,军神之称。  

最后居然能得李世民将李治托付。  

而一直笑傲到李治朝。  

并得善终。  

这是政治权谋上的胜利。  

论兵法,李勣不敢说有李靖那样用兵如神。  

但也绝对是当世名将,一流水准。  

他最厉害的其实是眼光,是心思机敏。  

还有对危机,对政治的嗅觉。  

像李勣这样的人,居然不惜这把老骨头,亲自跑来辽东,看来这次对付高句丽,应该是稳了。  

苏大为心思一转,转头向苏庆节说了几句。  

苏庆节点点头出去。  

一回头,却见李勣摸着胡须,颇有几分得意的看着自己:“苏大为,这人呐,有时只能顺势而为,天意莫测,昔年我想与你联手来平定高句丽,当时你拒绝了。  

那时可曾想到,有朝一日,还是会与老夫联手来对付高句丽?”  

苏大为一时哑然,但他随即反应过来:“陛下有意让我与英国公一齐对高句丽用兵?”  

李勣面上闪过一丝古怪,点点头,又摇摇头。  

“高句丽难啊,为了这辽东,耗费了自隋到大唐无数精力,数代君主,都没能征服,陛下想在他这一任上,将此事永久解决。  

之前苏定方征高句丽,集齐五路大军,倾国之力,都没能实现,令陛下大失所望。  

这一次,是陛下接到你的秘报后,重燃希望。  

我主动向陛下请撄。  

才有了此行。”  

李勣在堂中缓缓踱了几步,转向苏大为:“此前苏定方征高句丽时,百济内的局势还未稳定,所能提供的助力有限,但现在不同,我看你的熊津都督府干得有声有色,百济已经服帖,新罗人也乖巧。  

只要集中精力,助老夫平定高句丽,将来功劳薄上少不了你一份。”  

苏大为一时默然。  

心中则是飞快的思索着。  

要说李治很放心李勣吗?  

那必然是不放心。  

李勣此人政治权谋手腕太高明,李治此前的方法一直是高高供起,不敢给他掌军的机会。  

但此次不同。  

灭高句丽的不世之功就在眼前,李治无法放下这份诱惑。  

平定高句丽,达成太宗朝未竟之事业。  

将赢得巨大的政治资本。  

之前苏定方攻高句丽无功,已经耗尽了锐气。  

如今在大唐,只有李勣可以主持这样的灭国级战役,所以不得不用李勣。  

只是这一战之后,李勣也绝对没机会再下战场了。  

正如昔年的卫国公李靖。  

老狐狸李勣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他还是来了。  

为的,恐怕是身后之名吧?  

这老狐狸有狡猾的一面,可也有可爱执拗的一面。  

论兵不如李靖,他可以认。  

但若百年之后,评价还不如苏定方,则是李勣难以接受的。  

而且他这人不知怎么想的,就一直盯着苏大为,非常希望与他联手,给高句丽玩把大的。  

苏庆节从外面匆匆走来,先向李勣点点头,再将手里的卷宗递给苏大为:“这是高句丽那边的情报。”  

之前苏大为在征倭时,曾令不是重要的事,毋须发信给他。  

为的就是集中精力对付倭人。  

但他当时也没料到,高句丽这边会出状况。  

都察寺在高句丽的刺探行动一直不断,之前是由周良、南九郎、赵胡儿负责,集中到苏庆节的手上,由他选择是否呈交到李治手里。  

苏大为不在时,熊津都督府的事务,俱由苏庆节一手代劳。  

“英国公,我先看看最近的消息。”  

苏大为向李勣道了声歉,得老狐狸点头,这才将手里的卷宗打开。  

他才刚回百济熊津都督府,现在是一头雾水,得看看最近的情报,才能理清脉络。  

高句丽那边情势究竟如何?  

泉盖苏文现在死了没有?  

苏大为飞快的查阅着卷宗,而李勣则若无其事的,走到一旁和刘仁轨交谈起来。  

刘仁轨对李勣十分尊敬,那态度与苏大为大相径庭。  

苏大为倒也不是不尊重李勣,但是先入为主,把李勣当老狐狸处处防备着,远不像刘仁轨这样,对大唐战功赫赫,硕果仅存的军神,抱有最大的敬意。  

等一目十行的看完最新的情报。  

苏大为合上卷宗,抬头看向李勣,目光略微有些复杂:“看来高句丽那边真的出事了。”  

之前苏定方攻打高句丽时,泉盖苏文一直隐在幕后做指挥。  

都察寺虽然能察到此人的蛛丝马迹,但终究无法判断他的健康状态,只能确定他还活着。  

但是最近的情报,之前一直低调隐忍的泉盖苏文,突然“活跃”起来。  

在唐军撤退之后。  

这样的“活跃”反而说明了一件事,泉盖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