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金氏之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金庾信阴沉着脸,向着新罗王宫走去。  

这半年来,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衰老。  

做为国仙,也无法维护住自己的法体。  

哪怕他是修炼有成的异人。  

朝局纷乱,实在是太糟心了。  

先是新罗王金春秋突然逝世。  

接着又是本该继位的金法敏,与突然冒出来的金仁泰,为了争夺王位,斗了个昏天黑地。  

而其他王子各怀鬼胎,非旦不帮忙,还在一旁推波助澜。  

当然,最坏的要属唐人。  

就是那个苏大为。  

若非他在背后支持,金仁泰哪来的胆子,与金法敏争位。  

随着苏大为渡海去对付倭人,金庾信原本以为自己可以松一口气。  

开始,局势确实如他想的一样。  

征高句丽的唐军开始逐渐退兵。  

百济刘仁轨的唐军孤悬于外。  

唐军不得不再次收缩。  

新罗在背后悄然煽动百济和高句丽人,向唐军发动反攻。  

趁着唐军无遐插手新罗王位之事,金庾信与金法敏合谋,先是以铁血的手段清除了一批对王位有威胁的嫡子,断绝唐军再插手的可能。  

再设计将金仁泰从军营里诱出击杀。  

原本计划得好好的,谁知在关键时刻,从金仁泰随身人员里,突然出现一个陌生的将领,将包围圈杀出一条血路,护着金仁泰逃出。  

糟心的事一件接着一件。  

金仁泰这事还没了结,金法敏这边打算生米做成熟饭,直接登上王位,再向大唐皇帝报备。  

这事还没做事,又有一桩大事发生。  

得知这个消息,金庾信呆愣了好久,才想起要赶紧入王宫,寻金法敏商量。  

“什么,你说那个苏大为,征服了倭国?”  

金法敏一失神,将手边的一块玉盏摔得粉碎。  

他现在的位置,只差明着宣布继承大王之位。  

随着金仁泰出奔,金法敏继承王位已无悬念,差得只是一个仪式,以及大唐皇帝的认证。  

但是苏大为扫平倭国的消息,却给十拿九稳的事,带来最大的变数。  

金庾信和金法敏与苏大为打交道比较多,深知此人难缠。  

而且苏大为不像一般的唐军将领那样好糊弄,一直对新罗怀有警惕。  

甚至有意限制和敌视。  

这一点,金法敏自是心知肚明。  

愣了半晌,金法敏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仿佛从木偶的状态回过神来。  

“消息确实吗?”  

“千真万确。”  

金庾信脸上笼着一层晦暗之气。  

这不是他乌云罩顶运势不好,而是自从苏大为踏足半岛以后,金庾信贵为新罗国仙,做事却从未顺过。  

一直呕心沥血,结果却是不断被人算计。  

一次次受挫,令他原本十分硬朗的身体,也变得大不如前。  

这是心理阴影面积太大,带来的身体衰败。  

轻咳了一声后,金庾信继续道:“细作已经反复核查过,消息确实。苏大为带着人从天草登陆,先是迅速占据了天草,从此处登陆大大出乎倭王的预料。  

等他们反应过来,苏大为已经征召数万倭人仆从军随同作战。  

军势大涨。”  

“等等,我没听错吗?”  

金法敏白白胖胖的脸上,涌起病态的潮红:“他就凭两千人,无钱无粮,如何征召那么多仆从?那些倭人就甘心为他用命?”  

“他打破了地方的武士藩主,抄没家产,用田产赏赐那些无地的农户,转眼前,就得兵万余人。”  

金庾信声音艰涩,嗓子里像是掺了沙子:“而且他这一计,那些农户为了守护到手的田产,也得死心塌地跟随唐军走下去。”  

“好…好一个绝户计。”  

金法敏神情一呆,做梦想不到,唐军还有这样的骚操作。  

“好一个苏大为。”  

他喃喃的说着,突然激灵灵一个冷战。  

“国仙,若是苏大为在百济也推行此策…”  

如果苏大为在百济用此策,将上层建筑全部推倒,将底层百姓变做既得利益者。  

那么半岛将会天翻地覆,唐军从此将在百济生根,再难根除。  

如果再可怕一点,新罗这边也被染上这种变革之火…  

一想到这,金法敏心中涌出巨大的恐惧感。  

唐军一个月内攻下百济,他没怕。  

苏大为与他当面,身上透出杀气,隐带威胁,他没怕。  

可是现在,他是真真切切的怕了。  

身为未来的新罗王,处在这个国家第一贵族的位置,站在贵族的阶层上,他更能清晰的看到,苏大为此计的毒辣。  

堪称釜底抽薪。  

一但在半岛推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这种变革。  

所以金庾信一说,金法敏就知道,唐军赢定了。  

倭国的王室,所掌握的底层百姓会迅速流失。  

唐军会越战越强。  

苏大为征服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  

一但挟征倭大胜的苏大为率兵回到半岛,会不会把那个变革之火也带来?  

金法敏的额头冷汗涔涔。  

“大王放心。”  

金庾信半是宽慰他,半是推断道:“苏大为这种手段,只能用在倭国,绝不可能在半岛施行。”  

“为何?”  

金法敏刚一开口,就反应过来。  

是了,半岛这里不比别的,大唐皇帝李治的眼睛可是盯着呢。  

他若在半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