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平倭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哦,苏总管要回大唐了吗?此事我已知之。”  

苏大为转过身。  

刘仁轨的表情立时变得古怪。  

那是一种难以置信,混着震惊,迷惑之色。  

下一刻,他失声道:“你…你不是!”  

“刘将军小声点,这是都督的安排。”  

“苏大为”向刘仁轨摆了摆手,食指又在唇边竖起,冲刘仁轨挤眉弄眼。  

眼前的根本不是什么苏大为,而是穿着和苏大为类似衣甲的阿史那道真。  

“你…你怎么会穿着苏都督的衣甲!”  

刘仁轨的脸都涨红了,怒道:“军中岂可儿戏?苏都督人呢?”  

“咳咳,刘将军,我可没有儿戏,此事是阿弥的安排。”  

阿史那道真有些尴尬的摸摸鼻子。  

经由他一番解说,刘仁轨才知道此事来龙去脉。  

听完后他立时跳了起来:“什么?你说苏都督他,他去九州了?”  

这他娘的,跟谁说理去?  

大唐熊津都督,没留在百济,却悄然去了倭国的九州。  

而且还命阿史那道真假扮。  

现在想来,这半个月都没看苏大为公开露面,原本就透着一些诡异。  

只是当时谁也没想到,苏大为会玩这么一出金蝉脱壳。  

“不对,苏都督去九州做甚?”  

“你忘了,阿弥不是说过,倭国和百济王族有血缘姻亲,留着始终是个威胁,既然已经抓到了中大兄,阿弥说,羞刀难入鞘,索性连倭国一并推平了。”  

咳咳!  

刘仁轨剧烈咳嗽起来。  

整张脸都涨成了紫色。  

什么鬼?什么叫羞刀难入鞘,听着和他去倭国九州都不挨着。  

对了,上次与倭国水师在白江口战后,苏都督的确提过一嘴,说要把倭国给收拾了。  

不过那时刘仁轨只当他是玩笑。  

这个时代的唐人,对倭国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纸面上。  

除了偶尔有僧众渡海传法,大唐的官员,都没见过倭岛长什么样,对倭王的认知,还停留在史书的记录上:魏帝封倭岛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所以也无法理解苏大为为何对倭人如此忌惮,心心念念的要平掉倭岛。  

“他上次是提过一句,我以为他只是随便说说…”  

“你不了解阿弥,他从不随便说说,一向是言出必行。”  

“苏都督走了有多久了?”  

“快半个月了。”  

“这半个月,一直是你假扮他?”  

“也不是,我和狮子轮流的,今天恰好是我当值,不然还可以休息一天。”  

刘仁轨仰头无语。  

还当值?  

你们假扮苏大为还装出职业感来了。  

等等,走了快半个月了,那么说,现在的苏都督,早已登陆倭岛九州了吧。  

“苏都督带了多少人?可有说要去多久?什么时候回来?”  

“他没说。”  

阿史那道真摇摇头道:“他只说会尽快的,这次阿弥带的人不多,只有三个折冲府两千四百人,另外…哎,刘将军,刘将军你怎么了?”  

阿史那道真的话没说完,就见刘仁轨一脸震惊的瞪着自己。  

那副表情,脸孔都涨成了猪肝色,好像随时会吐血死掉。  

“刘将军,干嘛这样瞪着我,这可全是阿弥的意思,对了,阿弥还说了平倭之策,他说他有把握。”  

“平倭之策…倭岛再小,也不会比百济更小,凭两千余人,怎么平倭?”  

刘仁轨眼睛都红了,一副想要吃人的模样:“苏总管要回大唐,说明高句丽那边不乐观。  

接下来在援兵到来前,我们都会很危险。  

兵力不足以守住百济全境。  

若是高句丽人侵入百济,我们怎么挡?  

这种关键时刻,苏都督非但不在,还跑去九州。”  

刘仁轨声音颤抖,几乎可以看到,在唐军刘仁愿和苏定方退兵后,如潮水般涌来的高句丽兵卒。  

还有百济叛军再一次死灰复燃。  

这种局面,是必然会出现的。  

刘仁轨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浑身颤抖也不知是气的还是恐惧。  

“苏都督才带了两千多人,他…他如何能回得来?”  

“哦,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  

阿史那道真对苏大为有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任:“阿弥最擅于转化。”  

“转化?”  

“当年我跟他打西突厥,在翻跃金山后,阿弥一路攻略小部落,吸收那些胡兵进来,最后集了几万人,还和西突厥小王咄哔打了一仗。  

还歼灭了木昆部。  

所以他的本事,我是很清楚的。  

只要站稳脚跟,他有本事可以越打越多。”  

刘仁轨真的没忍住,身体一晃,一口血咳出来。  

还越打越多?  

你特么吹牛逼呢。  

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就带两千多人,凭什么越打越多?  

你拿头去顶吗?  

九州,筑紫。  

筑紫在倭国九州的北方,在唐初时,为倭国政治中心。  

筑紫这个地方,大致在后世日本福冈县一块。  

木制的皇宫禁苑。  

数月前,随着出征的倭军败退回来,倭国上下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  

倭国列岛皆陷入极大的惶恐中。  

集齐倭人水师精锐,一战尽没。  

六万多近七万的大军,一千七百余艘战船,最后回来的只有两万余人,战船也只剩四百余艘。  

这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