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三不朽(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话,却透着温文尔雅,语音字正腔圆,显得极为沉稳。  

“谢过将军,将军不觉得,我砍掉他们的拇指,太过残忍吗?”  

“我之英雄,彼之仇寇,两军交战,何来残忍一说。军中可不流行妇人之仁。”  

金甲将哈哈一笑:“我现在是白身,毋用喊我将军,就叫我的字,正则吧。”  

刘仁轨,字正则,出身汴州尉氏人,汉章帝刘炟之后。  

在太宗时以直言敢谏闻名,累官至给事中。  

李治即位后,任青州刺史。  

“礼不可废,军中皆为袍泽,这次若非将军接应及时,计划不会如此完美。”  

“还是阿弥你眼光准,用兵如神,此次高句丽人吃了大亏,而我军损失微乎其微,当真是后生可畏啊!”  

刘仁轨哈哈大笑,他似乎特别爱笑。  

苏大为知道,其实最近几年,刘仁轨过得并不太好。  

唐高宗显庆四年,刘仁轨因处理“毕正义案”得罪李义府,被贬为青州刺史。  

显庆五年,高宗发兵征讨百济,刘仁轨奉命督海运。  

李义府在明知时机不当的情况下,强行督促他出海。  

结果,船队在途中遇风沉没,死伤严重。  

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  

结案后,李义府对高宗说:“不斩刘仁轨,无法向百姓谢罪。”  

舍人源直心说:“海风暴起,这不是凭借人力所能预料的。”  

高宗于是仅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的身份随军。  

所以刚才苏大为称刘仁轨为“将军”,刘仁轨说自己是白身。  

白身,就是平民,没有任何官职。  

苏大为自然不会因此对刘仁轨有任何轻视。  

历史上,苏定方平定百济后,刘仁愿被任为都护,与新罗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后世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  

大唐在百济设立熊津都督府,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  

但王文度在渡海时病亡,高宗于是授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统军。  

也就是说,原本在王文度死后,朝廷会任命刘仁轨接手在百济的烂摊子。  

但是因为苏大为的出现,这一切历史已经改变了。  

而按历史,大唐与倭国著名的“白江口之战”,就是刘仁轨指挥。  

单一海战而论,刘仁轨可排进大唐前三。  

当然,这一切,因为苏大为的存在,即将爆发的白江口之战,也必将发生改变。  

“阿弥,莫怪我交浅言深,以你对我的大恩,我必会全力助你,况且你我还有苏大总管这层关系。”  

刘仁轨在苏大为耳边以只有两人才能听见的声音道。  

苏大为向他点点头。  

此前,李义府曾暗示刘仁愿秘密除掉刘仁轨,但被苏大为劝阻。  

明面上,苏大为和刘仁愿关系降到冰点。  

而背地里,没人知道苏大为与刘仁愿真正的关系。  

若大唐军中有党朋。  

那苏大为、刘仁愿、刘仁轨,皆属于苏定方这一派系。  

永徽五年,刘仁愿任葱山道行军子总管,随卢国公程知节出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  

正是这次出征,令刘仁愿与苏定方,建立起特殊的关系。  

而苏大为,为苏定方指定的兵法传人,衣钵弟子。  

有这层关系在,刘仁愿会和苏大为翻脸?  

但现在泗沘城上下,全都以为刘仁愿与苏大为决裂。  

这其中,自有玄机。  

涉及苏大为与刘仁愿之间的秘密。  

而刘仁愿与刘仁轨的关系,现在也可以说不错。  

否则历史上,也就不会有李义府命刘仁愿暗杀刘仁轨,结果被刘仁愿拒绝的事了。  

简而言之,军中都是自己人才好办事。  

若是换一个相互掣肘的将领,水师只用晚上一个时辰到达买召忽。  

等待苏大为的,极有可能便是被高句丽源源不断的援军缠上,全军覆没的结果。  

兵者,死生之大事。  

不可不察。  

“苏都督,我们现在是回泗沘?”  

迎着咸腥味的海风,刘仁轨扭头看向苏大为。  

只见海面巨浪激起雪白的泡沫,激溅而起。  

海风吹动苏大为乌黑的发髻。  

这位大唐年轻的将星,手扶船舷,神情坚毅,双眼明亮的看向半岛陆地。  

从这个角度,只能看到延绵起伏的黑色岸基。  

刘仁轨不由有些奇怪:“苏都督在看什么?”  

“将军,你看,那里,从买召忽再前行数十里,隔着汉江,便是高句丽三京之一的汉城。”  

苏大为指着那个方向道:“终有一天,我要将大唐的旗帜插在那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