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刘柏英(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特命刘仁愿为嵎夷道行军副总管,苏大为代熊津都督…”  

当一身甲胄,外罩雪白披风的刘伯英宣读手里的圣旨时,刘仁愿、苏大为及一帮留守百济的唐军将领,脑子里都是懵逼的。  

这圣旨里勉励的话听听就好,重点是这份人事任命。  

嵎夷道行军总管,为新罗王金春秋。  

现在任命刘仁愿为副总管,岂非是受金春秋节制?  

而苏大为这个任命就更奇怪了。  

刘仁愿此前是曾戏言说让苏大为把熊津都督府的工作担起来,处理往来文书参赞军务。  

也曾在写给李治的信里,提到希望让苏大为为代都督来代理王文度暴毙后,留下的真空。  

或者请皇帝再派一位新都督来。  

否则工作没法开展。  

但刘仁愿自己心里,也不太相信,李治会真的这么做。  

现在的结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都督,大家都知道。  

代都督,算是什么品级?  

职权一样吗?  

是临时任命,还是有转正的机会?  

此外刘伯英现在是什么职务,在百济这边,是归谁节制,在圣旨里一概没提。  

这种感觉太难受了。  

难不成驻守泗沘城的唐军,真的要受新罗金春秋的节制?  

按理说,不太可能啊,金春秋是属国国王,怎么也不可能节制到唐军。  

否则岂非主客易位了?  

但这份任命,刘仁愿就是副总管,位于金春秋之下。  

一时间,所有人脑子里翻来覆去,各种疑问。  

场面一声沉默。  

苏大为没有多想任命的事。  

想不通的事,暂且放在一边。  

他留意观察眼前的刘伯英。  

听说此人乃是大唐一员良将,战功彪炳。  

不过在史书上,对此人的记载却并不多。  

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唐皇帝李治册刘伯英左监门卫大将军文。  

“阊阖任隆,周庐禁切。  

盖忠贤之允著,实韬略之兼优。  

惟尔冠军大将军左骁卫将军山阳郡开国公刘柏英,志力沈济,襟情爽烈。  

早标奇正之术,弥光巡警之功。  

偃沙巨海,功宣六豹,气压三韩。  

折冲之效有闻,瓜牙之任攸属。  

式畴徽烈,擢卫宸闱。  

是用命尔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勋封如故。  

往,钦哉!  

尔其职思,无荒朕命。  

不虞之寄,可不慎欤!”  

能让李治留文的唐将,并不多。  

苏大为暗中打量对方。  

刘伯英看上去年纪不小,五十有余。  

他的身材微有些发福,肚腹鼓起。  

但身上的明光甲依旧穿戴齐整,威风赫赫。  

头戴金盔,背披披风。  

手按横刀。  

脸上是古铜色的肌肤。  

双眼带着威棱,下颔蓄着花白的长须。  

最让苏大为注意的是他的鼻子。  

此人有着一个类似鹰勾般的鼻子,令他的整个面相,变得锋芒毕露。  

刘伯英给苏大为的感觉,整个人的气质属于“鹰派”。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刘仁愿挺着胸,扶着横刀,看了看左右道:“请将军移步,到泗沘城后,再细说。”  

“好。”  

刘伯英点点头收起圣旨,转脸向身边的亲兵吩咐了一声。  

然后从小船下来登岸,在苏大为等一帮将领的护送下,前往泗沘。  

现在整个百济颇不太平。  

好在熊津江直通泗沘城下,只要那些百济叛军没有水军力量,一时就无法影响到唐军通过熊津江,与海上的大唐水师联系。  

一路上,苏大为的脑子里都盘旋着几个问题:李治派刘伯英来,究竟是什么个意思?  

人事任命背后,就藏有大唐皇帝对半岛战略的思路。  

命我代熊津都督。  

任命刘仁愿为嵎夷道行军副总管。  

而新罗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