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文度之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支箭飞射而出,将奔跑在雪地上的一只雪兔,牢牢钉住。  

四周欢声雷动。  

阿史那道真向苏大为鼓掌庆祝道:“不错,阿弥,你现在已经能射中奔跑的兔子了。”  

苏大为斜了他一眼:“道真,不带这么损人的。”  

他现在的箭法,算是不错。  

可唐军中最不缺的就是善射之士。  

不说薛仁贵那种神箭,便是眼前的阿史那道真,也有箭射飞鹰之能。  

在唐军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据说,能射中百步外的靶子,只能算是箭法入门。  

能射中迎风吹拂的柳叶,算是有些火候。  

若能射中奔跑的兔眼,当得一声箭法不错。  

最难的,要数射落天上的飞鸟。  

而且要射左翅便左翅,右翅便右翅。  

甚至射眼,也可办到。  

那真就是万里无一的神箭了。  

薛仁贵大概便在这一层次。  

而阿史那道真,在射鹰翅这种层次。  

突厥人里,拥有这种射箭本事的,多如过江之鲫。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种族之间,有些优势是天生的。  

嗯,若草原人天生善射,那中原汉人擅长什么?  

种田?  

搞…基…建?  

苏大为摇摇头,收起这些想法。  

他的箭法到如今的程度,勉强够用了。  

再往上,除了悟性,更得靠苦练。  

只不过他如今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麾下的大将,肩负有镇守熊津之责,各种杂务千头万绪,实在难以抽出太多时间。  

就像今天的游猎,还是借口巡视一下辖地,才带着阿史那道真和一帮骑兵兄弟出来放马跑一下。  

大唐显庆五年八月,李治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  

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苏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  

百济据守熊津江口拒敌。  

八月下旬,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都城泗沘。  

在城外二十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多人,唐军入泗沘外郭。  

按原本的历史,这个时候,新罗人也展示了一把存在感。  

金庾信率军给百济玩了一招背刺。  

在黄山大破阶伯所率领的百济军。  

但是在眼下的时空里,因为苏大为的存在,金庾信连同新罗军,都变成了大唐的陪衬,存在感被极度削弱。  

而且因为苏大为此前率领都察寺密探在百济重组情报网,将百济各城情况全部摸了一清二楚,并及地理水文。  

唐军此次征伐百济,比历史上更加迅猛。  

堪称势如破竹。  

历史上灭百济唐军也只用了二十多天。  

此次,从唐军水师登陆算起,拢共十五天。  

不怪百济跪得太快,实在是人家几百年也没见过大唐这般充沛的武德。  

相较而言,与新罗人交战,简直就是过家家一样。  

眼见大势已去,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  

被苏定方围困的泗沘城中,百济义慈王的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坚持固守。  

结果扶余隆留在泗沘的儿子扶余文思对手下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  

意思是王和太子都还在,王叔却自立为王。  

如果能退唐兵,王叔必定第一个砍我脑袋。  

这扶余文思倒不笨,当夜便率领左右翻墙降唐。  

城中一时大乱,不少人随之出城投降。  

苏定方命军士登城立唐军旗帜,扶余泰终于心态崩了,开门降唐。  

都城被灭,其余各郡各城,也皆传檄而定。  

困守北境的扶余义慈、扶余隆及诸城主迫不得已,也都降了。  

自此,百济宣告灭亡,5部37郡共76万人户完全纳入了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这一切,都是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发生的。  

捷报传回长安,高宗大喜过望。  

一系列的封赏不提,更重要的是,赶紧建立一套制度,将这百济国土,牢牢握在手上。  

随着封赏传回百济的,是李治的诏书,代表了大唐对新征服之地的思路。  

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将其纳入唐羁縻府州体系,五都督府下辖37州250县。  

大唐委任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兵镇抚全境,又命左骁卫郎将刘仁愿率兵一万镇守百济城,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  

匆匆数月,百济在迅速脆败的初识混乱之后,终于开始建立新的秩序。  

“对了,阿弥,你听说那个消息了吗?”  

“什么?”  

阿史那道真骑在马上,侧脸向苏大为道:“九月三日,大总管令左骁卫郎将刘仁愿率领一万军,并联合新罗王子金仁泰所率的七千新罗军,共同守卫熊津都督府城,自己则率百济国王、贵族九十三人和百姓一万两千多人等俘虏渡海回奏凯旋。”  

“是献俘吧?”南九郎在一旁兴致勃勃的道:“去年听说大总管也曾在东都洛阳向陛下献上叛乱的都曼等人。”  

“这是扬我们国威的好事。”  

阿史那道真撇撇嘴:“阿弥,你怎么就没明白。”  

“明白什么?”  

“大总管离开了,这熊津城现在全由那王文度一手遮天了,我看他对当年的事还念念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