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命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只有故事,才需要讲逻辑。  

现实往往都反逻辑,甚至反常识。  

比如阶伯,如果不知道他是一个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更狠的狠人,就不能理解,历史上的他为何会亲手杀死妻儿,然后与金庾信决战。  

就不能理解,他明知凭着一千多人守山脚是死,为何不选择逃离活下去。  

而甘愿听从黑齿常之的安排去牺牲自己。  

不合理,实在太不合理,没有逻辑!  

然而,这就是现实。  

这就是人性。  

人性是复杂的。  

既有自私的人性,也有伟大到,为了一个目标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怀。  

苏大为自己,也曾展现过极复杂的人性。  

初入大唐,附在苏大为的身上,他是极为谨慎的,处处小心。  

特别在自己母亲,在衙门里,在对上那些不良人同事的时候。  

但他在寺中救李治时,却又展现得过于莽撞张扬,甚至根本没把大唐皇帝放在眼里。  

因为以他那时的认知,看问题还太浅薄。  

他知道身边这些人,如果看出他不是真的苏大为,自己会很危险。  

却没有想到,一个离自己十万八千里远,根本不认识的李治,能把自己如何。  

两者根本没有交集,我就出手救你一下,还用看你的脸色?  

爷高兴就行。  

那时的他还停留在上一世对李治“懦弱”的印象,并没有把傀儡皇帝真的放在眼里。  

再说了,自己一个小小的不良人,相当于地方上的小片警,帝国的皇帝,真会关心这么点芝麻绿豆的小事?  

于是苏大为在这位“陌生人”面前,尽情放肆了一回。  

这就是所谓,在自己人面前严谨,在外人面前张扬。  

那时的他,根本没想到,自己的未来,根本就离不了大唐皇帝的影子。  

哪怕他抱定的是武则天的大腿,可在很长的时期,武则天身上的光芒,都来自于大唐皇帝李治。  

所以在苏大为身上,当时是有“严谨”与“天真”,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特质。  

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所谓百密一疏,是人,总有放肆和做蠢事的时候。  

真正能做到滴水不漏的人或许有。  

但绝不是你我。  

经历过许多后,现在的苏大为,性情又发生一些转变。  

在自己亲人熟人面前,他开始变得放松,甚至可以轻松的开各种玩笑,哪怕冒几句文抄公的诗,吐露点后世的见识,他都没放在心上。  

因为他确定,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个时代,身边这个圈子,是完全安全的。  

大家也都熟悉了这样的阿弥。  

而此时的他,已经明白大唐是何种等级森严,大唐皇帝是怎样的存在。  

不说别的,就说李治斗倒长孙无忌,借突厥狼卫之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整个大唐官场,乃至关陇门阀和山东贵族都玩弄于掌中,这份心机手腕,帝王心术,令苏大为无比震惊。  

原来李治,也有两副面孔。  

人前懦弱,人后的算计…  

过去的苏大为,以为自己是穿越者,以为自己会与众不同,可以按自己的规则去行事。  

可是后来,他知道并非如此。  

世界自有其规律。  

一件事,表面看上去不合理,但那并非表明,事情本身虚假,还有另一个可能,便是有许多看客不知道的故事。  

正如这个世界。  

所谓的不合理,只是没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既然无法以一人挑战整个世界的秩序,苏大为开始尊重这个世界的规则,去进一步融入大唐。  

人就是这么复杂,在一方面放肆忘形,在另一边就会谨小慎微。  

对着亲人苛刻的人,必然在外面唯唯诺诺。  

正如金庾信。  

之前一直被百济侵略新罗,步步后退,他之前憋了多大的怒火,他现在就有多大的杀心。  

凶猛勇烈,悍不畏死。  

迎着漫天飞射的箭雨,他疯狂的打马,用新罗语厉声呼喝,命令骑兵坚持住,不要崩散。  

向前冲。  

继续冲。  

冲到阵前,便是扬起屠刀的时刻。  

到那时,血债血偿。  

下一刻,崩——  

又是一声巨大的弓弦声,震彻全场。  

金庾信的血液为之凝结。  

他看到,从那些独轮车上的腰弩,又射出一轮弩箭。  

为什么会这么快!  

连弩?!  

这个念头刚起,他便感觉胯下骏马一震,整个人像是被人狠狠打了一拳,被狠狠抛起。  

人在空中的时候,他看到,下面许多骑兵,被百济人的弩箭串成了血葫芦。  

不论个人如何努力,如何愤怒。  

永远有意外存在。  

可以称之为…  

命运。  

命运有它自己的规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生命,在命运面前,苍白如纸。  

但,总有一些强大的个体,想要扭转命运。  

金庾信在空中翻腾,脚在下方的骏马头上一点,身体再次不可思议的拔起。  

他的右手一捞,抓起一支激射而来的弩箭。  

人在空中顺着箭势转了一圈,右臂猛地一振。  

粗如儿臂的弩箭,被他反射回去。  

乌光一闪。  

弩箭贯穿百济前军一张大盾,将后面的步卒连同操控弩机的弩兵钉死在地。  

人在半空中,元炁自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