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捷报频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治的容貌极有特点。  

他既有李唐家族惯有的高隆额头,英挺的鼻子,微褐的瞳孔。  

又有着长孙氏白皙的皮肤。  

以及,他的唇型线条柔和,看起来嘴角微微上挑。  

不怒时,总觉得是在微笑。  

这令他的脸庞,多了几分亲和力,少了一些帝王的威严。  

近年来,他的身材发胖,脸颊渐渐圆润,看起来也就越发一团和气。  

只是,此时李治的两眼微眯,从眯缝的眼里,闪动着慑人的光芒。  

像极了当年的太宗李世民。  

每当太宗露出这个表情时,就是他心中下定决心。  

李治看向苏大为,沉吟道:“你这个法子,确实不错…朕准了。”  

心中则是想:眼下长安除了千牛卫可以稍为监察百官,出了皇宫,确实有消息不畅之嫌。  

若按苏大为的法子,等于是替自己多了双耳目。  

若是今后尾大不吊,可以将此机构拆散,从容收拾局面。  

再说做事岂能因为有风险,便罢手不去做?  

在他内心深处,毕竟是想做一个有为的帝王,甚至要超过太宗的功业。  

“朕给你权力,按这奏折里所言,去改组倭正营,不…按职权,凡长安所有外藩和敌国细作,乃至官员被敌方收买渗透的,都在新机构的监察之下,倭正营这个名字不合适了。”  

李治稍一思索道:“既然新机构的架构类似大理寺,又掌机要,可称为都察寺,你便是第一任寺卿,阶比从四品,对外的身份,你依然是不良帅。  

此都察寺,将为我大唐第十寺,但掌幽私,不可宣扬,务求隐秘。  

不良人那边,按你的章程,可做为都察寺外围助力。  

至于你说的钱粮…”  

李治站起身,缓缓的,来回踱了几步:“也可依你所言,将公交署、鲸油灯铺,一半收归国有,剩下一半,依旧算你的那份。”  

说着,李治目光微有些古怪的看了看苏大为:“你这是明着为自己牟私利,就不怕朕拿你治罪?”  

“不怕!”  

苏大为坦然道:“诚然,都察寺所有的钱粮,俱可由国库里出,但大唐虽富,每一笔钱粮都有它们的用处。  

无论是征西域,征辽东,抚恤士卒,开荒和兴修水利,建立教化,对外维持朝贡贸易,这一笔笔,都是海量的钱粮花出去。  

国库再充足,也禁不住花钱的地方更多。  

所以臣建议,一来将公交署这些臣在长安县试行的不错的半官方生意,确定官私合营,一则为此生意做保,二来减轻国库压力。  

三来,臣在这些生意里也能多赚些家用。  

如此一来,于公于私,皆大欢喜。  

可谓两全齐美之策。”  

苏大为迎着李治审视的目光,坦坦荡荡。  

私心,固然有,可他不怕摊开来说。  

以李治的聪明,也不会想不到。  

而且李治在这方面,真的不小器,懂得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草。  

按苏大为的构划,倭正营都直接升格为都察寺了,光是招募人手,收编外围,设立八大情报区,稳定核心人员家眷,哪一桩不要钱?  

这个预算,比过去翻了十倍不止。  

如果全从库里出,就算是李治,也会肉疼不已。  

还很有可能被掌管财赋的官员揪着不放,追问这笔钱粮的去处。  

如今将公交署和鲸油灯收为半官方。  

钱粮方面的压力,至少能少一大半。  

而苏大为的私心则是,他现在没精力在大唐商海中去浪荡,钱么,对他来说是喜欢。  

但钱多到一定程度,再多也只是数字。  

借着都察寺成立的机缘,将生意与天子绑在一起,别的不说,今后凡是官方需要的,大唐各州,各县,等于全都打通。  

可谓躺赢。  

自古以来,官商都是最富的。  

这一点,李治也明白。  

但他稍微一想,也认同苏大为的讲法。  

确实是双赢。  

一个情报机构,你不给他们高额的俸禄和待遇,是想他们被敌方机构渗透挖走吗?  

待遇必须安排上。  

至于其中会不会有贪腐…  

生意都半官方了,要监管起来也更方便不是?  

再说,何处没有贪腐的。  

这就是人性。  

一个能办事的官员,就算多贪一点,只要不太过份,李治也都忍了。  

政,治么,不过就是利益的权衡取舍。  

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苏大为都在忙着都察寺的建立之事。  

倭正营改组,虽然品秩不变,但称谓变了,职能,也有进一步的加强。  

许多原来的组织架构,全部要打散调整。  

涉及到的人员,多达数百人。  

等把这些人调整完毕,核心建立起来,又要选拔护卫,替都察寺提供必要的保护,以及必要的武力。  

另外就是打通商路,将公交署及鲸油灯铺,与李治派来监管的人定下章程。  

一桩桩一件件,一个个做来,简直考验人的毅力。  

许多事,大唐以前没有过,都需要苏大为从无到有,一件件亲力亲为。  

等把这些事做完,苏大为又马不停蹄的定下对都察寺谍报人员的培训章程。  

做为一名出色的情报人员,必须要掌握的许多本事,都得一一学习。  

比如追踪之术,潜行之术,如何随时伪装成另外一人,如何不着痕迹的搜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