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通天真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苏定方擅长以少胜多,这两万人交给他,朕相信他能打出不坏的局面,万一不顺利,我们也不致伤筋动骨,待辽东腾出手来,朕再让薛仁贵他们率军支援吐谷浑,相信能稳定局面。”  

李治信心满满的道。  

苏大为,却是没他那么乐观。  

他知道,辽东半岛是个大泥潭,唐军在那边,不知要陷多少年,才能取得胜利。  

而且胜后,得最大便宜的还是新罗的金家。  

可惜这些是绝对无法对李治言明的。  

不然没法解释,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去令李治相信。  

心里苦笑一声,苏大为又向李治道:“陛下既然决定用兵,那么臣以为,倭正营可以在情报方面予以配合,之前破获的倭人细作之事,我们可以…”  

“此计可行!”  

李治一边喘气,一边兴奋的拍了拍膝盖:“如此一来,朕收复辽东的把握,又多了几分。”  

日月如梭,时间如白马过隙。  

不知不觉,距离上次入皇宫,已经过去半月有余。  

这段时间里,苏大为都在忙于整顿倭正营内的事务,重新立下规矩、章程。  

梳理人手,人员。  

将倭正营内部整顿,令它咬合成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向着苏大为希望的那样前进。  

做为副手的高大龙,也是忙得飞起。  

通过秘密审讯禁卫王清河,用威逼利诱各种手段,保证他重新倒向大唐,将倭人细作的情报一一吐露出来。  

倭正营由此也渐渐摸清倭人在长安布下的情报网络。  

当坐在桌案前的苏大为,看着手里那份高大龙交上来的卷宗时,一时有些语塞。  

“大龙,你这字…”  

“我哪会写字,小桑写的,我正在学,不过估摸还得过一阵子才能学会。”  

高大龙摸了摸下巴道:“对了,那个王清河最近已经吐露了一些东西,不过我感觉,他知道的也不多,倭人应该还有其他的细作和渗透,但是想要弄清楚,只怕不是一日之功。”  

“没关系,我们不用全数弄清,只要有王清河这条线,再多摸清一两条,便可以按计行事,到时倭人自然会信我们的情报。”  

高大龙看了他一眼,嘴角抽了抽:“还是你的鬼点子多。”  

“都是为了大唐嘛。”  

苏大为不以为意。  

他的方法说起来并没什么稀奇,其实就是真假虚实的切换。  

开始,一定要给倭人一些饵,给一些有利的消息,让倭人尝到甜头。  

这样便会突显出王清河这条线的重要。  

倭人自会把关注度吸引过来。  

等到关键时刻,倭正营自会放出一些相反的消息,或者虚实难辩的消息,令倭人的情报系统遭受重大损失。  

“比如最近,大唐要对外用兵,倭人已经在频繁打探了,这件事,除了陛下和有限数人,根本没对外公布,所以倭人应该不清楚,具体的细节。  

他们能从大唐兵马和粮草的调动判断要用兵,却无法断定用兵的方向、规模和将领。、  

可以透露一些给他们,告诉他们大唐要对西北用兵,领兵大将是苏定方。  

这件事很快便会证实。  

如此倭人和高句丽那边,必然会松懈下来。  

待薛仁贵他们兵发辽东时,便有一个时间差,他们的情报迟缓,我军会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  

苏大为不厌其烦的向高大龙交代细节。  

高大龙和一旁的小桑点点头记下。  

虽然这招挺阴险的,但大概率,以后倭正营都会如此行事。  

在非关键的问题上,可以大方的出示情报。  

在关键问题上,可以模糊、迟滞,甚至错误引导对方的情报机构,为唐军的行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说完这些,苏大为把手里的毛笔搁在一旁叹了一口气。  

从上次以后,很多事他也想开了,想明白了。  

就算有着先知先觉,但有许多事,并非是李治不明白,只是受限于环境、条件,不得不为之。  

李治的选择,已经是大唐当下的最优解。  

不存在再好的办法。  

全力对付吐蕃,新罗可能会被高句丽吞并。  

以高句丽区域性大国的底子,一但能占据新罗,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实力。  

到那时,对大唐来说,同样是一大威胁。  

全力去对付高句丽,放任吐蕃不管…  

历史已经证明了,大唐之后被吐蕃坑得挺惨。  

连长安都被吐蕃人打破过。  

所以…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啊。  

问题李治考虑得也挺对。  

天下兵马就这么多,这头人手用得多,那头就得少一些。  

还要考虑各地驻守的折冲府兵马。  

还要镇守西域,还要巩固过去突厥人的草原各部。  

还要…  

千头万绪,哪里不要人?  

都去打仗了,那么多后勤的农人都去运粮了,谁来种粮?  

明年饿肚皮吗?  

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算了,我如此焦虑做甚,大唐再怎么说,雄风仍在,只要架子不倒。  

苟过武周时期,一直到唐明皇那里都没什么大问题。  

要到李隆基晚年,经历安史之乱,大唐才彻底衰落。  

那个时间,已非我能看到的了。  

管那么多做甚?”  

苏大为喃喃自语。  

周大龙在一旁冲他好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