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交个朋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苏大为并不着急。  

他有一种淡定。  

这种淡定,是建立在强大的心理,与情报分析上。  

从进帐开始,他就一直在观察咥运,猜测咥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就好似心理学的“画像”。  

在没有把握的时候,他绝不轻易提及自己的想法,而是好整以遐和咥运一起吃了一顿味同嚼蜡的晚饭。  

嚼蜡的是咥运,而苏大为,则借吃饭这件事,完成了心中对咥运的观察。  

他还记得,前世听人提起过,一个人只有两件事不会做假,食和色。  

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只有在进行自己最熟悉的事时,才会下意识放松,流露本性。  

所以吃饭,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过程。  

为何后世谈大事要在酒桌上?  

为何男女相亲要安排吃饭这一流程?  

其实大有道理。  

通过吃饭,一个人性子急还是慢,思虑如何,偏好如何,怎么对待食物,对食物和烹饪手法有什么偏好,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能将一个人的品性看得明明白白。  

不过苏大为现在,自然不需要弄清那么多,只需知道咥运所想即可。  

猜到对方心里的底线,就掌握了对方的底牌。  

如果说深入西突厥小王咥运的帐中,是一场赌局,那么苏大为此时已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说话,但咥运已经能感觉到,从苏大为身上透出的那份笃定。  

咥运心里开始有些焦躁起来,他深吸了口气,双手按住膝盖,向苏大为摇头道:“你刚才的说法十分可笑,就算是你们大唐的皇帝,也不敢如此对我说话?”  

“是吗?那么我很遗憾的告诉你…”  

苏大为笑笑道:“有一句话,叫做此一时彼一时。”  

咥运没有回答。  

但是他微动的眼神,显示他的内心极不平静。  

显然,精于汉学的他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之前他对李治有用,是因为关于西突厥狼卫这边的情报,他能提供,甚至暗中推动狼卫在长安内做一些事。  

而这对李治来说,是可以借狼卫之事,来宣布对西突厥的战争。  

军中之事,李治便能直接出手干预。  

而通过掌握军权,李治便有了在朝堂上一言九鼎的底气。  

同样,对咥运来说,此举既能暗中交好李治,又能借机除去狼卫中一些人,巩固自己的势力。  

这是双赢。  

可惜咥运怎么也没想到,李治下手如此快、准、狠。  

狼卫事件后,马上就派兵征西突厥。  

接着就是废王立武,驱逐朝堂中属于萧王两家的关陇贵族和山东望族。  

同时驱逐的还有褚遂良等一帮老臣。  

长孙无忌虽然还在,但已独木难支,呈现明显的颓势。  

明眼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大唐的天变了。  

所有的权力,将集中在大唐皇帝李治的手上,朝堂中,再无人能限制皇权。  

这样一来,咥运对李治,还有何价值?  

可以说没有价值。  

他已不具备有与李治平齐平坐,讨价还价的能力。  

这就是苏大为所说,此一时,彼一时。  

看着咥运脸色数变,苏大为不慌不忙的道:“你是聪明人,跟聪明人说话不必绕弯子,我就说说后面的事吧。  

你可以拒绝我,拒绝与大唐合作,但是后面呢?  

西突厥在大唐的攻势下还能坚持多久?  

以我推算,快则今年,慢则明年,大唐必胜,西突厥必亡。  

而你们,你,包括阿史那贺鲁,会成为唐军的俘虏。”  

苏大为的声音不大,但话里的内容却像是一根针一样,扎进咥运心里。  

咥运眼神闪动,额头已见隐隐的汗珠。  

如果换另一个人,苏大为说这番话未必有用。  

但,正像是他刚才说的,咥运是聪明人。  

甚至聪明得过头了。  

他早就考虑过西突厥失败的可能。  

否则也不会私下勾结大唐,出卖西突厥的利益。  

唯一要确定的是,大唐是否真的会迅速赢得胜利。  

如果西突厥真的注定失败,那在咥运这里,也就没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什么取代沙钵罗可汗,什么做西突厥的新可汗,带领突厥人重新沐浴荣光。  

突厥都亡了,哪还有新可汗?  

天下只有一个可汗,那便是大唐的天可汗。  

沉重而略急的呼吸,在帐内响起。  

咥运双手握拳,抬头看向苏大为,一字一句的道:“突厥未必输。”  

“听说你在大唐求学过,应该熟悉历史,但凡中原王朝崛起强盛,胡人便没有机会了。”  

苏大为目视着他,目光里透着威严:“况且在突厥最强大的时候,都败于大唐铁骑,现在你们比得上之前东突厥吗?  

而大唐,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我们甚至不用出多少兵马,只凭天可汗一声令下,草原上就有数之不尽的胡人,心甘情愿的做大唐鹰犬。”  

苏大为的话,并没有刻意去威胁,他陈述的只是一个事实。  

咥运沉默不语。  

苏大为趁热打铁道:“汉胡国运消长,早有历史证明,不用我多言,如果因为你此时犹豫,错失良机,只怕悔之晚矣。”  

“说了这么多,你不过是想威胁我,让我出卖西突厥的利益。”  

“咥运,我要提醒你,你对大唐来说,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