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论战(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如果大总管不想打呢?”  

“嗯?”  

苏大为眉头一跳:“你这是何意?”  

安文生没有回答,双手拢在袖中,微笑不语。  

这一瞬间,过去那个装逼犯又回来了。  

你问啊,你来问我啊,求我告诉你啊。  

苏大为撇了撇嘴,没开口问,而是思考起来。  

安文生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得这个事,必然有他的理由。  

那么,他这话的意思是什么?  

程知节不想打?  

做为大唐征西突厥的大总管他不想打仗?  

这是什么道理?  

怎么想,都觉得这是一句放屁的话。  

但是…  

苏大为抬头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安文生。  

突然想到,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又是利益的延续。  

那么,这次打西突厥,会不符合程知节的利益吗?  

顺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苏大为惊讶的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安文生这恶贼,居然如此引导我的思路,这特么简直就是“我不是教你诈,我只是让你更明白人性”一样。  

丫的,后世《厚黑学》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要想明白安文生话里的意思,首先要想明白,这次征西突厥,对程知节有什么好处?  

苏大为仔细想了想,发现…  

没有好处。  

以程知节如今的卢国公身份,在军中的地位、影响力,打赢了,是应该的,打输了,那就完犊子了。  

他和苏定方不一样。  

苏定方是被太宗雪藏,特意留给李治的一把利剑。  

所以苏定方应该是很想打,而且需要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  

至于程知节,则完全没有这个需要啊。  

赢了,赢了又如何?  

国公之上,还能封什么?  

只怕功劳太大,反而且功高震主之嫌。  

没看到军神李靖在灭掉东突厥后,便一直称病不出,从来不理朝政吗。  

当将军,到这个身份地位,就要懂得明哲保身之道了。  

而程知节,又素来被人认为是极精明事故,懂得站位,也懂得进退的一员智将。  

不是开玩笑,程知节,真的非常聪明。  

他或许不是太宗身边最出彩的武将,但论到精明,懂进退,懂站队,太宗朝的众名将中,也只有李靖可与之相比。  

李靖固然是知明哲保身。  

可惜军神的头衔实在太耀眼了,一战灭东突厥之功,震古烁今。  

他无论再怎么装低调,还是跟暗夜里的星辰一样耀眼。  

无法掩藏。  

而程知节,就真的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正应了那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隋大业六年,盗贼蜂起。  

程咬金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武装,保卫乡里。  

后来归附瓦岗寨李密,得到重用,为瓦岗军内军四骠骑之一。  

武德二年,因鄙夷王世充为人多诈,程咬金说服秦琼,在战阵上降唐,王世充不敢追逼。  

李渊令程咬金等人侍奉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封秦琼为马军总管,程咬金为左三统军。  

此后程咬金追随李世民,先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弃,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逢出征,常举旗先登,因屡立战国,被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太子建成为了分秦王之势,向李渊进言要派程咬金出任康州刺史。  

大抵就是这次褚遂良被贬的位置。  

程咬金告知李世民说:大王被去掉左膀右臂,要想使自己长久保全,能做到吗?知节有死而已,不敢离大王身边。  

对了,那时他已改名做程知节了。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程知节亦参与其中。  

玄武门之变后,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享实封七百户。  

到贞观年间,先授持节都督泸、戎、荣三州诸军事,沪州刺史,镇压獠人叛乱。  

后拜左领军大将军,检校原州都督、普国公。  

后改迁为卢国公,真食七百户,子孙代代承袭。  

不久,又使持节都督、幽、易、檀、平、燕、妫,六州诸军事,封幽州刺史。  

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十九。  

同年,程知节转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宫城北门驻军。  

贞观二十二年,被封为镇军大将军。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程知节自翠微宫奉敕统率飞骑军,亲自护卫皇太子李治回朝继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  

这样的履历,这样的资历。  

他的功劳,已经够了。  

物极必反,月满则缺。  

古今同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