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幻灵重伤(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佛门有护法金刚,儒门有卫道贤者。  

那为何道家不能有护教真人?  

有一点苏大为想的没错,叶法善是在乎的。  

虽然道理说得明明白白,道家的视角是俯仰天地,既可以沉浸在事物中,观察细微,又可以剥离出来,站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纬度,去看待事物的形状。  

但道理是道理,终究没几个人真的能做到。  

或者说,真做到这一步,那恐怕就是神仙了。  

是人,便有人性,有人性,便有在乎的东西。  

虽然如今大唐以道教为国教,李唐宗室里,信奉道教的很多,甚至在皇宫里,都有道观,供奉三清祖师。  

可最近几年,佛门的影响力扩张得很快。  

整个道门,已经可以明显感到这支传自天竺的外教,所带来的可怕压力。  

更别提几次在天子和群臣面前辩法,道教输给佛教的事。  

没办法,术业有专攻,道士炼丹研究医药星卜比较擅长,观察天象比较擅长,谈玄也还凑合。  

但你要道士去跟释门辩法,明显是弄不过人家。  

其实以国教的身份,去跟外来胡教辩法,这个举动本身就是输了。  

所以道门中有识之士,近几年也开始寻思着要未雨筹谋,开始为将来做伏笔了。  

只是这些话,叶法善自是不会跟苏大为去说。  

被苏大为一番话揭穿,叶法善有片刻的尴尬。  

但他心境修为不错,很快便调整过来,向苏大为摇头道:“苏帅说的不错,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我个人而言,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粒微尘,荣辱与我何加焉?  

但将时间放长到百年,千年来看,道家,乃自春秋以降,我族智慧的凝结。  

它的存在,将会造福千秋万代的百姓。  

所以,道家有存在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维护它。”  

“说到底,叶道长还是对道门信心不足嘛。”  

苏大为微微一笑:“我的想法与道长正相反,一口池水,如果只是死水,寂静不动,是不可能真正孕育出生命的,必有源头活水,有来处,有去处,保持新鲜的流动,才能生命力繁盛,道长以为呢?”  

叶法善拈须的手指微微一颤,下颔一痛,又是一根胡须被失态扯断了。  

他忽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苏大为与自己过去面对的那些人不同,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只怕很难被自己说服。  

但是此人如果真的倒向玄奘一方,向武昭仪施加影响,间接影响到天子李治,那对道门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叶法善觉得自己还能再抢救一下。  

“苏帅,请问传播胡教的天竺,现在如何了?”  

四分五裂的天竺,本来还有一口气,不过之前王玄策在中天竺受辱,向勃泥借兵,把中天竺又打了个稀烂,如今,不提也罢。  

叶法善见苏大为没有回答,心中重拾自信,微笑道:“我观胡教传入中原的路径,西域各国多有信佛的,但凡是信佛的诸国,必然衰弱,没有例外,可知胡教是自我削弱之教。  

何况其教提倡出家,不事生产,不交税赋,不娶妻生子…  

苏帅如何看?”  

“道长说的这些,确实存在。”  

苏大为点点头道:“我看道德经,也有所领悟,与道长探讨一下。”  

“请说。”  

“这世上有完美的事物存在吗?”  

“没有。”叶法善隐隐感觉有些不妙。  

世上当然不会有完美之事,大成若缺,若没有缺撼,哪来流动。  

“既然世上本无完美,一个教派、思想,有缺点,不是很正常吗?就像道德经所言,事物都存在一体两面,有缺点,便有优点,那么,如何去用,在于人,而不在这件事物本身。”  

教派、思想,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便是人的工具。  

工具本身并没有思想,有思想的是人。  

工具能做好事,也能做坏事。  

工具有缺点,但如果人擅于运用其上的优点,依旧是好工具。  

反过来,如果真有完美的工具,人不去用,还是等于零。  

苏大为说的意思,还是把一切落在人身上。  

他反对叶法善把一切问题,简单的归结于某个教派。  

怎么说呢,苏大为说的这番话,有那么点哲学思辩的意思在里面了。  

在长安时,经常去大慈恩寺,去听玄奘法师讲经,倒也不是白去的。  

叶法善一时无言。  

就听苏大为又说了一句:“而且按老子之思想,方才叶道长说信胡教者,则必衰弱,其实反过来看也成立…其国衰弱,所以信胡教。”  

这句话,犹如一把锤子重重敲在叶法善的心口。  

令他身体一震,背脊一下子挺起。  

看着苏大为,背后冷汗涔涔。  

从没有人跟他说过这样的话,以至于他自己都没曾细想过这些事。  

此时经苏大为一说,顿时有一种颠覆性的效果。  

冥冥中,他似乎悟到了点什么。  

阴与阳,强与弱,是相对的。  

人与人的关系,也是相对的,是互相成就的。  

那么国与教呢?  

是否也存在一种相互成就,相互推动的力在里面?  

一时间,叶法善凝视着篝火,陷入到沉思中。  

其实学道或者修佛之人,修为越高,其思想越接近哲学层面。  

也就是所谓的“道”。  

一但灵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