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破解谜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奇怪,都这种时候了,居然还能隐隐听到从长安城里传出的锣鼓声。  

想必,那边的大戏,已经到了最热闹的时候。  

殿门外,是火光与鲜血。  

殿内,是黑暗与宁静。  

内与外,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月光从窗口笔直透入,照在人的身上、地上,现出一片银霜。  

高建看着走进来的苏大为,看着他身后的人,脸色数变。  

变化太突然,他一时不知该做何反应,身体像是点了穴般僵住。  

倒是他身边的道琛比较沉得住气,还能双手合什,向苏大为及身后等人微微颔首,甚至打了个招呼:“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几位施主。”  

“你认识我们?”  

苏庆节上前一步,目中危险的光芒一闪。  

像是感应到无形的气机,体内元气自然流动,带起虚空中划过几道电弧。  

“贫僧向来不做无把握的事,所以,对于几位都有些了解。”  

道琛不紧不慢的道:“长安和万年县的不良帅,贫僧还是知道的。”  

巫女雪子双眼一直盯着苏大为,到这时忍不住道:“你是上次那个…”  

“苩春彦呢?她怎么没来。”  

苏大为眼神从这些人身上扫过,没发现苩春彦心里还有些失望。  

听他这么一说,雪子与高建交换了一个眼神,终于可以确定苏大为的身份,也解决了他们心中一个长久的疑惑。  

那就是,之前装妆成倭人武士,混到雪子身边的人,究竟是谁。  

上一次苏大为身份暴露,纯是机缘巧合下,被苩春彦察觉到。  

可一来那时天色昏暗,二来双方你追我赶,根本没机会真正看清苏大为的长相。  

至于兰池宫那次,苏大为更是用了鬼面水母来了个“整容级”易容。  

哪怕就算到了现在,苩春彦和雪子等人,依旧不知道,那个人就是苏大为。  

但是,至少眼前可以确定,原来长安县不良帅苏大为,便是上次那位,易容潜伏在雪子身边,险些得手的人。  

心中暗自警惕的同时,雪子声音变得冰冷:“你是怎么知道的这里的?”  

道琛也同时道:“贫僧也很好奇,长安里的火这么大,不良帅怎么不在长安城内灭火,却会跑到大明宫来。”  

苏庆节冷笑一声,手握横刀正想上去,被苏大为伸手拦住。  

“别急。”  

苏大为回头向苏庆节、默不作声的安文生,脸上挂着阴冷笑容的高大龙,以及那位道人,还有林老大都扫了一眼,向他们微微摇头示意,先不急着动手。  

然后才回头看向道琛、高建等人。  

“我正好也有几个问题,想和几位印证一下。”  

苏大为眼睛盯着高建,深深看了几眼,又转到道琛脸上:“为这次的事,几位一定准备了很久吧?至少半年时间,甚至更早。”  

见道琛脸上没反应,雪子和高建面无表情,苏大为自顾自的继续说:“我想到一个故事,想和道琛法师探讨一下。”  

眼见那边高建眼中闪动凶光,似乎有些按捺不住,苏大为伸手下压,示意道:“这位,高句丽的高离殿下,也稍安勿躁,听我把故事说完。  

我相信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这么精巧的布置,怎么会被我撞破的?  

我说的对吗,道琛法师。”  

道琛低头合什,手指轻轻拨动手里的白骨念珠。  

雪子用语气生硬的唐音道:“你说吧,我们洗耳恭听。”  

“故事要从半年前说起,大约半年前…  

随着大唐内房遗爱谋反案尘埃落地,许多大将及李唐宗室受连累,或被贬,或自禁。  

可惜高句丽、百济和倭国,一直以来,辛苦于其中某人建立联系,相互利用,此时人没了,意味着,各国在大唐的投资,全都漂没了。  

数年心血一朝丧尽。  

更严重的是,你们在大唐高层中,缺了内应,等于瞎掉了双眼。  

对于李唐高层的动向,失去了提知预知的情报。  

再加上此前高句丽留在长安的细作,高建等人被不良人抓获,三韩及倭国,都心急如焚。  

半岛不会长久和平,在下一次大战前,必须得洞悉大唐这个最强大的敌人,是什么态度。  

要么,重新建立起情报系统,要么,干脆让大唐生一场乱子,让它没有精力投注到辽东。  

这样,百济和高句丽才有机会,吞并新罗,壮大自己。”  

苏大为一口气说完这些,见高离和雪子居然忍住没有打断自己,心下顿时了然。  

默认,这也是一种态度。  

“虽然百济与新罗两国,都属三韩,但百济与新罗还是不同,本国内扶余人更多,从血缘习性上,反倒是与高句丽更接近。  

因此两国一盘算,觉得向大唐扩张不现实,但不扩张,又无法壮大自身,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所以对新罗出手,是最佳的选择。  

一来,扶余与三韩之争,要分出个胜负了。  

二来,新罗立场倾向于大唐。  

新上位的新罗王金法敏,与百济又有血仇。  

所以,两国间必然有一战。”  

说到这里,苏大为目光投向高离:“你是不是奇怪,为什么你们来大明宫,想暗中破坏龙脉的事,能被我知道?”  

“为何?”  

“本来我也没想到,但是一个朋友提醒了我,在大唐境内破坏的,未必是突厥人,第二点,便是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