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帝王之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份对人性的洞察,将武媚娘与后宫那些嫔妃拉开了差距。  

李治后宫那些女人,或许有背景,如王皇后,背后站着关陇贵族。  

或者本身出自名门望族,又兼美艳,还有满腹诗书,如萧淑妃。  

又或者其余的嫔妃们,无一不争奇斗妍,各擅胜场。  

但是,在后宫这场较量上,从一开始她们就都输给了武媚娘。  

所有人都站在起跑线上,而武媚娘站在李治心里,完全读懂了李治内心的渴望和需求。  

这还怎么比?  

“当今陛下,欲效仿先帝,成为一代明君,而整个后宫,谁能比我更了解先帝?”  

她站起身,一直以来温和的笑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勃勃英气,如日方升。  

这一刻的她,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回到太宗身前做才人时。  

一手执着钢鞭,指着那匹难驯的烈马,对太宗自信的道:“我能驯服它!”  

可能这才是骨子里真实的那个她吧!  

苏大为揉了揉眼,再细看,在自己面前的,依然还是那个面带温柔微笑的媚娘姐姐。  

仿佛刚才看到的画面,只是一瞬间的幻像。  

但他知道,自己没看错,  

在武媚娘心里,有着不同于普通女子的刚烈勇敢。  

那是与生俱来的特质。  

再仔细想想她刚才说的话,苏大为不禁拍着大腿苦笑:“姐姐,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你说她们从开始就输了。”  

武媚娘既懂李治,又懂太宗。  

在过去无数个日夜,她曾亲眼看到太宗是如何处理政务,接待群臣,甚至在心里一遍遍描摹当时的景象。  

这一点,就算是做为亲生儿子的李治,都没这个条件。  

这样的武媚娘,  

简直是老天送给李治做辅助的,  

后宫嫔妃谁能跟她比,  

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这是降维打击!  

所以武媚娘才有这份底气。  

不是她需要李治,而是李治需要她。  

后宫美色人人皆可替代,  

唯有她,是无可取代的。  

“媚娘姐,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苏大为学着武媚娘的样子,轻轻吹了口气,吹动清茶上的茶花,露出碧色的茶汤。  

微微抿了一口,一股滚烫的热线,顺着舌尖滚入喉中。  

热辣清冽中,又有一缕回甘在舌尖漾开。  

他砸了砸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东西的物件,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做起来却差异如此之大。  

就好比这煮茶,如果是自己,勉强也就能把茶给煮开吧。  

至于茶味如何,那就只有天晓得了。  

但是换成武媚娘,茶的份量,水的多少,炉火的火候,水温的拿捏,无一不恰到好处。  

一切配合得浑然天成,才能煮出如此甘甜美味的茶汤。  

他忍不住又喝了一口。  

这茶,自己平时也喝,也不觉得有甚出奇的地方,但是武媚娘煮出来,味道和自己煮的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别太大了。  

武媚娘好整以遐的向茶碗里吹着气,看着茶花涌动,眼神变得愈发柔和。  

“阿弥,这世间许多事,其实都讲究一个‘恰到好处’,但什么又是恰到好处呢?  

我以为就是四个字:本当如此。”  

“媚娘姐?”  

“你看,煮茶要讲究火候,做人做事,同样要讲究火候,不早一分,不晚一分。”  

武媚娘笑了笑,轻轻将茶碗放下,如玉的手指在碗边轻轻一划。  

“记得当年在太宗身前做才人时,我急于表现自己,好几次在他面前强自逞能,结果反被太宗喝叱,后来便让我跟着他身边的茶博士学煮茶,又让我陪侍身边,看他读书。  

当时我太年轻,什么都不懂,只是懵懂的觉得,不想被他瞧不起,便越发努力去学。  

可无论我怎么做,太宗只是摇头。  

直到去年在佛前的顿悟,我才明白当年太宗摇头是什么意思。”  

武媚娘挺起腰背,神情一变,变得威严而不可侵犯,仿佛换了另一个人。  

她的目光深邃平静,看着空气中某一点,缓缓摇头。  

苏大为惊讶的看着她,心里有一份明悟,武媚娘这是在模仿太宗的神情。  

摇完头,她的眼神动了一下,又恢复到平常状态,向苏大为道:“那时我以为他瞧不起我,还为此生气,后来我才知道,他的意思是时候未到,火候未到。  

去岁我入宫时,我还和陛下提起此事,我说自己那时太年轻了,其实太宗是在教我。”  

“那陛下他怎么说?”  

“他没有说话,就是眼圈红了,好像颇为羡慕。”  

整个大唐,能让李治羡慕的人,也只有武媚娘了吧。  

苏大为想笑,又憋住。  

他感觉自己腮帮子绷得有些辛苦。  

然后,就见武媚娘一根食指伸过来,点在自己眉心上:“阿弥是不是心里嫌我太罗嗦了?”  

“没有,我哪敢。”  

苏大为举手做投降状。  

“到底是没有还是不敢?”  

“呃…”  

“好了不逗你了。”武媚娘玉手轻挥,好像在说结束这个话题,又像是将空气里凝重的气氛给挥散。  

“你既叫我一声姐,我便想将我的感悟传给你,纵然现在一时还不能领会,将来总有一天,会对你有帮助。  

须知一切都是从心中起,从心中落,世间事,是一理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