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四机编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36章一中队四架战机拖着长长的橘红色高温尾焰稳定爬升,直至10000米高度才改为平飞,随后按照预定的飞行计划保持编队飞行转向航向245。  

万米高空的夜空,漆黑无比,伸手不见五指。  

抬眼望去,明月皎洁生辉,一颗颗星辰在眨巴着眼睛,悬挂于遥不可及的苍穹之巅。  

好一副美丽绚烂的星空图。  

头顶的星空才是人类极致的追求,而万米高空依然还在大气层内,只不过是进入星空的最初阶阶段。  

“不知道能不能在退役之前,有机会驾驶飞机冲出大气层,进入无垠的宇宙之中。”杨洛抬头扫了一眼头顶后,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  

杨洛不自觉的笑了,为他自己的天方夜谭感到可笑。  

到目前为之,能进入太空的唯有火箭。飞机想要进入太空,几乎不可能,但也不一定,未来会怎么样,谁又能知道呢?  

甩开胡思乱想,杨洛认真驾驶着801号战机,双眼紧盯着仪表盘上,现在是在编队夜航,走神是大忌。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双机相撞的悲剧。  

编队飞行最重要的是三个数据:高度、速度、航向。  

相比于表演队,战斗部队对于编队飞行的要求低很多,不是很严格,高度和速度达到几乎一致就可以,相差一点没事,依然是编队飞行。  

但是对于航向,是一样的严格,这是为了保证安全。航向稍有偏差,没有及时纠正,就可能撞上旁边的飞机。  

夜间编队飞行很考验飞行员的仪表飞行技术。  

军用无线电频道内,叶剑龙声音严肃,提醒道:“这次是长距离夜间转场编队飞行,不同白天,危险系数很高,大家打起精神来。各机如果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  

“801收到。”杨洛听到后,立即回道。  

“803收到。”  

:804收到。“  

薛飞和赵龙接着依次回应。  

转场飞行是很重要的日常训练科目之一,距离有远有近。近的可能几百公里,一个小时就可以飞一个来回,远的可能机内航油都不足,需要挂载副油箱。  

今晚的夜航,搞的就是编队转场飞行,从东岭场站转场至伦北场站,飞行距离一千五百公里,机内航油足够,不需要外挂副油箱。  

直线距离,从东岭场站到伦北场站也就一千公里多点,但是为了半个月后的对抗演练,提前熟悉空域,所以绕道安县场站上方经过,也就拉长了此次夜航的飞行距离。  

现在的航向就是飞向安县场站。  

在空中按照横向编队飞行了十分钟后,叶剑龙下令道:“按照训练计划,一号编队。”  

杨洛回应一句收到之后,先减速飞行一段距离,拉开与802号战机飞行方向上的距离后,接着又提速到原来的飞行速度并保持。  

所谓的一号编队就是斜编队,以叶剑龙的802号为头机,其他散架飞机依次在斜后方排列飞行。  

战机的飞行编队有很多种,水平方向上有横向的编队、斜编队、人字型编队等,在垂直方向上拉开高度差同样可以编队飞行。  

不管是双机编队,还是多机编队飞行,唯一没有的编队方式就是纵队。  

因为纵队飞行,后机吸入了前机的尾气后,很容易引起发动机故障,甚至空中停车。  

因此,我们平时是看不到飞机一架跟着一架飞行的纵队编队方式。  

今晚的编队飞行训练计划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编队方式,一号编队只是开始,接下来还会有二号编队、三号编队…  

大约半小时后,飞机抵达安县场站上空,没有降低高度,保持在一万米高空一掠而过,随后转向302航向。  

302航向是西北方向,换算一下就是西偏北32度。  

带着氧气面罩,呼吸着机载供氧设备提供的氧气,杨洛无聊地握着操纵杆,双眼的目光投在前方的仪表盘上,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随时准备执行叶剑龙的指令。  

编队飞行不同单独飞行,可以随时各种机动。编队飞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平飞之中,保持稳定的速度、高度、航向。  

只有在切换队形时才可以操作一下,可以说,在编队飞行大部分时间中,飞行员就是个木头人,傻傻地坐在座椅上,手脚都不能动。  

如果是恶棍歼-10编队飞行,双手双脚可以得到解脱,直接设置好飞行参数,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就可以了。  

但歼-7不行,歼-7没有自动驾驶功能,一切的操作都要靠飞行员,特别是歼-7G还有个手不离杆的设计。  

夜航编队飞行,不像白天飞行,还可以聊聊天解闷。夜航编队需要集中注意力,因此通信频道里很安静,只有叶剑龙时不时下达指令时才会有声音从耳麦里传出。  

漆黑的夜空之中,四架战机的机腹航向指示灯闪烁,机身被淡淡的月光笼罩,在空中不断地变换着队形,橘红色的尾焰喷射,拉出长长的白色轨迹云。  

编队飞行和平飞一样无聊,但飞行员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时间流逝,转向302航向,以巡航速度飞行一个多小时后,进入大草原中,抵达此次夜航的转场目的地——伦北场站。  

从东岭场站出发,历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终于抵达目的地。  

由于时间太晚,杨洛他们将在伦北场站过夜,第二天上午再返回东岭场站。  

经由伦北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